晋城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金融形势稳定。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98.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1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见表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14.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7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9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75%;现金支出为87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75%。净回笼现金32.97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78987.6万元,比上年增长7.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823.5万元,增长42.15%;人身险保费收入57164.1万元,下降1.7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961.1万元,增长27.67%。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1546.2万元,增长59.97%;财产险赔款支出9414.9万元,增长23.58%。 证券业稳步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2家,从业人员40人。年末开户数15059户,累计存入资金3230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04%;全年营业收入661.4万元,营业支出583万元,实现利润82.7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4年,全市三项经费支出19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71%,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2%,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7项,比上年增加2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0项,市级78项。全年科技总投资达30724万元,比上年增长58.88%。年末我市共有科技示范园区62个,比上年末增加39个;科研机构29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从业人员达489人,增加102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72所,比上年减少18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6所,小学2346所,聋哑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人数4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23人,增长1.84%;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9.61万人,比上年减少9033人;毕业生数8.81万人,比上年增加9926人;年末全市教职工人数3.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4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4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十四岁毕业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9.08%,本科达线人数2341人,比上年增长37.04%;本科达线率为22.19%,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2个,演出场次2368场,收入8157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3.72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3.07万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05.46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83%;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08.42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19,入户率95.1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20843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591座。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7个,其中医院56个;病床床位7043张,其中医院4517张;卫生技术人员8514人,其中医生3256人,注册护士188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674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2082张,卫生技术人员3012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00余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14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3.25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1枚、11枚、24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2.48万人,其中优秀级7044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17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87人。2004年,我市还成功举办了全国游泳冠军赛暨2004奥运选拔赛、国际围棋名人战等大型比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城镇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9.7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4%(户籍人口为212.2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7%)(见表9)。全年全市出生人口(户籍)2.42万人,出生率为11.44‰;死亡人口1.64万人,死亡率为7.74‰;全年净增人口3715人,自然增长率为3.70‰。年末全市城镇人口88.16万人,比上年增长2.39%;城镇人口比重为40.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7元,比上年增长14.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92%,比上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2004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8%。92%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70%的家庭住房有厕所和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8.99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楼房面积占到50.3%,砖瓦平房面积占到42.3%。200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6.6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07%。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472元,比上年增长23.3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79万个,安置下岗再就业5512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万余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5.16万人,比上年增加4112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4.16万人,增加1512人;企业单位11.0万人,增加2600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18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1%,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放5044万元,增长50.88%;企业单位发放13500万元,增长7.15%;截止2004年底,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达6848万元,参保22.67万人,领取5209人,共领取养老金102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1万人,比上年增加73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873人,发放失业救济金525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96万人,比上年增长24.59%。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数5.33万人,增长2.90%;企业10.63万人,增长39.32%。全年全市共有3.08万城镇居民和4.3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