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晋城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致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构筑“四梁八柱”,紧紧围绕“四市”建设目标,狠抓率先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顺利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97亿元,增长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73亿元,增长1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1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4.97:62.46:32.57调整为4.42:64.16:31.4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53%,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人均GDP为14354元,比上年增加3206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791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见表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1.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6.9%,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上涨9.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5.8%。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2005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112.13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2.62万人。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44.37万人、第二产业33.49万人、第三产业34.27万人。2005年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3.42万人,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3.0万人,比上年增长2.8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00人,805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157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支柱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利润增幅回落,亏损企业增多,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投资总量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象加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城乡消费环境不完善,消费水平低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对规模畜牧饲养户进行补贴、实行农业税全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4.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5%。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27.44亿元,增长7.08%。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4.38亿元,增长1.11%;林业产值完成0.64亿元,下降10.80%;牧业产值完成11.62亿元,增长28.95%;渔业产值完成597万元,增长170.14%。

粮食总产量减少,秋粮增加。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13.9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37千公顷,增长3.57%(见表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1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87千公顷,增长5.81%;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5.8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千公顷,下降18.1%。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90.6:9.4调整为92.6:7.4。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79.05万吨,比上年下降1.23%,是我市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其中:小麦总产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08万吨,下降9.69%;秋粮总产达59.63万吨,比上年增加1.10万吨,增长1.88%。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受退耕还林任务减少的影响,营林面积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全市造林面积2596公顷,比上年下降70.17%,现价林业产值完成6367万元,下降10.80%。部分林产品产量则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如花椒和其他林产品分别增长了44.0%和49.3%,现价林产品产值33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97%,占林业总产值比重达53%,比上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2005年,受市政府出台鼓励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表4)。全年肉类总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25.35%;奶类总产量5384吨,比上年增长15.41%;禽蛋总产量3.15万吨,增长29.29%;蚕茧产量3771吨,比上年增长10.30%。年末大牲畜、猪、羊存栏分别为8.08万头、55.71万头和59.46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04%、10.78%和-2.6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4.07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7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47071万吨,比上年增长4.14%;农用薄膜使用量608吨,下降2.56%;农业机械总动力191.1万千瓦,增长0.46%;机耕地面积达115.41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3.41%,比上年减少了2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全年新建宽裕型小康乡8个、村216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20个乡(镇)、535个村、52.22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扶贫移民搬迁520户、2050人,9500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有210个自然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5年,我市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0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5%,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71.49亿元,增长28.77%;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33.15亿元,增长25.40%;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80.77亿元,增长26.45%;实现利润总额26.13亿元,增长32.86%;上交税金14.74亿元,增长39.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我市工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生产步伐,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84.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25亿元,增长19.6%,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84.24亿元,增长30.04%,产销率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