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晋城市统计局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02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倍。其中进口完成5701万美元,出口完成458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倍和43.9%。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0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0.53%。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3家,总数达到62家;本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2家,比上年多了6家。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

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收入增长。全年共开发和改善旅游景点12处,完成投资2.1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55.3万人次,增长30.66%,国内旅游收入19.95亿元,增长1.22倍;接待境外游客10957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倍。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个,其中四星级饭店4个。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规模扩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增收18.57亿元(见表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5%,增收6.2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52%,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农业支出182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04%;林业支出6707万元,下降8.7%;水利和气象支出6418万元,增长47.5%;教育支出68846万元,增长31.15%;医疗卫生支出13470万元,增长16.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2037万元,增长35.62%;城市维护费支出9954万元,增长23.5%。

金融形势稳定。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6%(见表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22.20亿元,增长4.7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9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0%;现金支出为9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8.77%。收支相抵后,现金净回笼23.41亿元,同比少回笼9.55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83909万元,比上年下降9.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83万元,增长24.87%;人身险保费收入60524万元,增长5.8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781万元,下降50.9%。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1382万元,下降45.4%;财产险赔款支出3058万元,增长41.51%。

证券业稳步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38人。年末开户数5174户,累计存入资金42022万元,比上年末下降25.44%;全年营业收入890万元,营业支出1011万元,实现利润156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98%,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89%,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3项,比上年增加2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7项,市级50项。在国家级项目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4项;在省级项目中,列入省级火炬计划3项,科技发展计划7项,星火计划8项,农业攻关3项,国际合作1项,成果推广5项。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比上年减少52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专1所,中学208所,小学1830所,聋哑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人数40.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6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693人;毕业生数9.54万人,比上年增加7339人;年末全市教职工人数3.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4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3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十四岁毕业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72.29%,本科达线人数2426人,比上年增长4.7%;本科达线率为18.26%,比上年下降了3.68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7个,演出场次2291场,收入10104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4.14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6座。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9.8万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09.16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20%;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11.16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11%。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20913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7100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45座11560千瓦。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1个,其中医院57个;病床床位7097张,其中医院4424张;卫生技术人员8915人,其中医生4148人,注册护士219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04人;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58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0个,床位2160张,卫生技术人员2821人。各市共有各类诊所690个,从业人员1249人,其中医生670人,注册护士243人;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963个,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5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31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40050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7枚、19枚、21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3.49万人,其中优秀级7100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71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64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城镇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0.5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8%(户籍人口为211.86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6%)(见表10)。全年全市出生人口(户籍)2.59万人,出生率为12.2‰;死亡人口2.44万人,死亡率为11.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91.07万人,比上年增长3.30%;城镇人口比重为41.29%,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1.05元,比上年增长10.05%;农民人均纯收入3593.07元,增长9.62%。2005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达到20.5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6%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94%的家庭住房有厕所和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楼房面积占到70.61%,砖瓦平房面积占到24.67%。2005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7.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736元,比上年增长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