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工业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51.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行业来看,煤炭、电力、化工和建材这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分别保持了15.4%、132.1%、36.7%和30.9%的增幅,而且比重不断加大,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了53.7%、25.5%、4.9%和3.5%。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8%。 工业产品产销率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全市共销售煤炭47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96%。在煤炭销售量中,销往省外3585万吨,比上年增长34.77%。其中:通过铁路外销1923万吨,比上年增长11.8%;通过公路外销1662万吨,比上年增长76.81%。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6.62%;实现利税21.21亿元,增长1.17倍,其中:实现利润9.24亿元,增长2.6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5486万元,下降25.3%。总体来看,阳电六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及全年煤价持续高位是我市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快速上升的主要拉动力。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作用开始显现。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上档升级迈出大的步伐。煤炭行业继续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效果明显,整体效益成倍提升,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步伐加快,冼选率进一步提高,煤转电、煤转肥战略实施有大的突破;冶铸行业实行联动互调,成效显著。一批179立方以上高炉陆续建成投产,泫氏铸业、泽州金工等一批中高档铸件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由省、市重点扶持的绿洲大麻、晶岗陶瓷、钢岭地稀土合金等项目已经在全市经济增长中发挥出显著效益,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新生力量。 建筑业行业转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包括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的建筑企业全年施工工程个数达到664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2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8.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0%;房屋竣工面积64.19万平方米,增长73.8%;实现利润2083万元,增长4.3倍;税金总额234万元,增长5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是加大了向第一、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88倍和72.77%;二是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增加,这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标志着我市结构调整开始由外延扩张向增强内涵方向转变。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3.53亿元,原煤、生铁等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较上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国债项目及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自1998以来,我市争取到的国债项目共71项,这些项目的在建规模为17.7亿元,其中国债投资4.9亿元。截止年底,全市共完成国债项目56项,完成投资14.7亿元,其中国债投资4.4亿元。市属十大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市凤鸣中学、市博物馆、市游泳馆、市训练馆完工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扫尾,大化肥1830完成厂前区主体和装置区基础以及主要设备定货,大宁煤矿完成井筒建设和主要设备订货,市综合馆完成基础处理工程,晋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晋长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张峰水库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立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营运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9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52公里,增长5.55%;民用车辆拥有量4.6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32%。全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975万人,比上年增长19.0%;公路货运量7744万吨,增长13.27%。全年全市完成客货周转量30.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7%。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155万元,比上年增长34.9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29万元,下降40.2%;电信及移动业务总量57126万元,增长44.5%。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2.97万门,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4万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全市共抓了蟒河、历山、珏山等6条旅游线路建设,重点建设了皇城相府、王莽岭、柳氏民居等旅游景点。全年共接待游客2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9亿元,创汇54万美元,增长22.2%。皇城相府抓住获国家4A级风景区的契机,大力挖掘景区文化内涵,300米长的明清一条街等景点已建成开放,"五一"期间还迎来了首列千人旅游专列。此外,晋城与长治两市签订了推出"太行大峡谷山水风情游"品牌的合作协议,共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六、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2002年,乡镇企业重新回到快速发展轨道,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3%;总产值179.2亿元,增长11.4%;营业收入147.44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12.29亿元,增长14.6%;上交税金4.66亿元,增长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