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199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把握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扭住两个转变,主攻三大战役,完成十项目标"的工作部署,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奋力拚搏,务实创新,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快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省定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全市整体上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目标圆满实现,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理想;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形势滞后;下岗人员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圆满实现省定宏观调控目标。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于全省10.5%和全国8.8%的增长水平,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43元,比上年增加523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因种植业减产而下降32.5%,第二产业增长19.9%,第三产业增长15.7%;分县区看:城区增长12.4%,泽州县增长40.06%,沁水县增长7.8%,阳城县增长23.2%,高平市增长21.05%,陵川县增长8.3%。

二、农村经济

1997年,我市继续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以小康统揽全局,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农村经济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一举实现了小康、脱贫两个基本目标。

夏粮喜获丰收,秋粮等农副产品减产。1997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全市人民大力开展生产自救积极组织"一抗两保"工作,抗灾减灾,确保了夏粮再获丰收。秋粮、棉花、蔬菜等农产品因灾情严重而大幅度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4.71万吨,比上年下降41.44%,其中,夏粮总产达28.88万吨,为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比上年增长14.82%,秋粮总产仅15.83万吨,减产69.1%。

主要畜产品产量下降。1997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12.11万头,下降34.7%,猪存栏32.66万头,下降19%。全年出栏肉猪35.73万头,下降2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2533吨,下降23%。其中猪肉产量达2.56万吨,下降20.2%。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效1997年,全市造林面积为12.42千公顷,其中营造经济林0.3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476万株,育林面积为0.63千公顷,其中本年新育0.34千公顷,实现了造林、植树、育苗三项超计划,沁水、泽州两县提前二年完成基本绿化任务,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绿化达标城市。

农业现代化条件继续改善。1997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1.46万千瓦,农用汽车7069辆,收获机械11700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49千公顷,增长13.26%;全年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达5.09万吨,增长0.99%。农村用电量为6.18亿千瓦时,增长19.3%。

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据乡镇局统计,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1.36亿元,增长24.7%,营业收入达到242.29亿元,增长31.77%。乡镇企业共提供税金3.22亿元,增长20.3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围绕"抓大放小"的方针,坚持国企改革和乡企改革相结合,点上示范和面上推进相结合,企业改革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全面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全市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92.02亿元,增长19.1%,其中乡及以上为40.95亿元,增长12.43%;在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市及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5.29亿元,增长20.1%。全市乡及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55亿元,增长15.86%。在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4.47亿元,增长0.5%;重工业完成36.49亿元,增长14.09%;国有工业完成14.96亿元,下降0.62%,集体工业完成23.44亿元,增长16.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2.55亿元,增长1.04倍。

工业品销售率继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1997年,全市共销售原煤4011万吨,增长6.59%。其中外销3169万吨,增长4.48%。在外销煤炭中,市及以下外销2243万吨,增长9.52%。全市乡及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8.86亿元,增长11.6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3%,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其中市及以下(乡及以上)为99.38%,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2亿元,增长0.4%。预算内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12.68%。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1997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增长48.8%。建筑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为229.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192.9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7年是我市投资市场捷报频传、重点工程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随着晋阳高速公路的胜利竣工通车,晋焦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的全面落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全社会(不含城乡个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91亿元,增长79.4%,其中,市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12.76亿元,增长81.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0.6亿元,增长26.91%,集体单位完成8041万元,下降18.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88万元,增长6.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28亿元,增加12.24亿元,增长93.9%。在国有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14亿元,增长50.6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07亿元,下降18.7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337万元,增长29.14%。在总计中,分行业看:煤炭、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8.48亿元,增长88.1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7%上升为59.79%;交通运输与邮电业完成投资2.66亿元,增长1.27倍。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煤炭开采865万吨/年,合成氨2万吨/年,学校学生席位3040个,啤酒生产能力3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万吨/日。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7年,随着国家和省、市一批重点工程的相续开工建设,我市狠抓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规范投资行为,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全市十大重点工程实现了建设速度快、质量高、成效大。全省第一条由地市修建的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如期峻工通车;全国广电系统第一家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宽带信息网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晋焦高速公路和煤气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大宁、东峰两座接替矿井、市综合中专、艺术中专两所学校和杜河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晋城化肥厂已经国家计委正式立顶,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电力建设方面狠抓了电网和城网建设,建成投运了沁水至中村35千伏输电工程和土沃35千伏变电工程,完成了南村110千伏变电站和高平东周、沁水郑村、高平马村35千伏变电站的前期立项工作,椿树头110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东环路开关站和南环路开关站分别于年初、末建成投运,市区新增配变容量1860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城网10千伏主网改造基本完成。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城市道路、供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