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一九八七年,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繁荣活跃,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范围的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也在改革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市社会总产值(注①)为28.8亿元,增长(注②)3.90%;国民收入为13.5亿元,增长2.79%;国民生产总值为15.4亿元,增长4.27%;工农业总产值为21.22亿元,增长4.96%;市及市以下工农业总产值为18.26亿元,增长4.01%。

一九八七年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煤炭拖腿,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全面增长;财力基础差和资金紧张的局面尚未真正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稳固;社会消费需求膨胀的现象仍然存在;市场物价呈现波动态势。

一、农村经济

一九八七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现行价格)为17.08亿元,增长2.65%。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0.21%,农村工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的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12%、0.51%、0.10%。在劳动力分布结构方面,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由上年的农村总劳力的42.16%上升为42.58%。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由上年的37.27%提高到40.01%。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23亿元,增长8.42%。其中乡村两级各类企业总收入为5.83亿元,增长11.27%,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1.01%。

一九八七年,我市农业虽然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是,由于各级各部门普遍重视和较大面积地推广一些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全市农业总产值仍达3.75亿元,仅下降3.70%。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为2.63亿元,下降2.08%;林业产值为0.26亿元,下降30.11%;牧业产值为0.63亿元,增长0.63%;副业产值为0.24亿元,增长9.04%。

一九八七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73.28万亩,增长2.1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0.37万亩,增长2.1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6.03万亩,增长5.00%。全市粮食总产量为58.28万吨,下降2.08%,但仍为我市建国以来第五个高产年。由于遭受了反常气候和大面积病虫害的侵袭,小麦总产水平从一九八二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的局面为20.17万吨,减产1.04万吨,下降4.91%。小麦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由一九八六年的35.64%下降为34.61%。全年棉花产量达1643吨,增长18.37%;油料产量为9414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9.10%;蔬菜产量为17.82万吨,下降2.07%。各类水果产量为4.76万吨,下降20.38%。我市作为全省的蚕桑生产基地,一九八七年继续发展发挥优势,蚕茧产量达2458吨,增长11.47%。

一九八七年林业生产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全市当年造林面积21.84万亩(按成活率在85%以上统计),下降23.13%;零星植树1960.39万株,下降11.72%;年末育苗面积2.98万亩,下降28.19%,其中当年打新育0.91万亩。

一九八七年全市牧业生产情况良好。草食牲畜及其产品全面增长,牛、羊、兔的存栏分别为10.47万头、15.77万只和7.38万只,分别增长3.31%、14.79%和0.88%。牛、羊、兔肉共产2847吨,增长16.70%;牛奶及毛绒产量分别增长14.70%和53%。养蜂及蜂产品全面大幅度上升,创历史最高水平,蜂蜜产量达713.9吨,增长34.35,其它蜂产品均有增长。由于近年来猪粮比价不合理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年末生猪存栏急剧降至22.65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66万头,分别下降33.11%和35.42%,均的我市一九七八年以来最低数。全年出栏猪下降2.52%,猪肉产量下降2.03%。

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先进技术的优越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一九八七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0.81万千瓦,增长3.8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131台,减少151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24万台,增加了0.09万台,增长8.22%;农用载重汽车2172辆,增加146车辆;农村用电量为14168万千瓦时,增长37.00%;有效灌溉面积为21.17%;占耕地总面积的7.41%。

一九八七年底,全市乡镇及以下拥有各类企业31470个,增加381个;从业人数达25.00万人,增加4082人;全年总产值为12.67亿元。增长10.14%;总收入为10.18亿元,增长23.26%。

二、工业

工业生产注重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各种经济成份竞相追逐,轻重工业得以协调发展。一九八七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7.46亿元,增长7.02%,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0.37亿元,增长6.24%。从经济类型分组来看:全民所有制工业为6.21亿元,增长6.34%;集体所有制工业为9.18亿元,增长8.50%;城乡合作和居民联办及个体工业为2.08亿元,增长2.80%。在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1.70亿元,其占总产值比重为16.43%;重工业为8.67亿元,其占比重为83.57%。在工业总产值中,市及市以下产值为14.50亿元,增长6.21%。

一九八七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下同)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604元/人,增长5.36%;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494元/人,下降1.92%;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790元/人,增长7.03%。

一九八七年,我市狠抓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市有4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有35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并评出23种市优产品,其它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品种有所增加。我市生产的50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原煤增长10.89%,洗精煤增长93.88%,块煤增长13.50%。发电量增长7.05%,木材增长93.88%,块煤增长13.50%,发电量增长7.05%,木材增长29.84%,罐头增长68.16%,纯棉纱增长5.60%,纯棉布增长16.57%,毛线增长9.17%,丝增长29.00%,丝织品增长2.38%,皮鞋增长26.67%,皮革增长98.29%,家俱增长3倍多,机制纸及纸板增长44.39%,烧碱增长43.18%,纯碱增长127.08%,电石增长146.99%,合成氨增长32.07%,化肥增长35.76%,硫磺块增长78.77%,塑料制品增长17.21%,水泥增长6.46%,钢增长5.66%,日用玻璃制品增长46.91%,中小农具增长24.96%。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产品加工的深度提高,市场适销的钢材、水泥、焦炭、电石等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