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一九八七年,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阳城县电影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陵川县图书馆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图书馆";戏曲艺术片《佘赛花》获山西省首届"天龙杯"二等奖。《迎神赛社礼节传薄四十曲宫调》影印件在《中华戏曲》第三期发表,引起外戏曲界震动,并列为我市科研项目。一九八七年,我市还举办了首届"群众舞蹈创作培训班"和"群众歌曲创作培训班"。全市现有广播线路8088公里,乡镇有线广播站117个,通广播的村2170个,有线广播喇叭13.71万只。电视设

备方面,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4座,增加9座;转播台84座。无线设备方面,有微波站2座,中波发射机1架/10千瓦,增加9千瓦。全市广播覆盖率为70%,增加29%;电视覆盖率为80%,增加9%。

七、卫生、体育

一九八七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1个,增加10个;拥有床位5497张,增加110张;年末职工人数为65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661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8人、中医师218人、西医师769人、护师48人。

一九八七年体育战线在训练、竞赛、学校体育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市运动员在省内外的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八七年,我市运动员获得了全国优秀射手移动目标争夺赛冠军、中日友好田径赛100米争夺赛冠军、800米赛第六名。在全省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得5个第一名中、3个第二名中、并有4人4破省纪录。全市共举办各种竞赛120次,参加人数达28992人次,共培育出一级裁判3名、二级裁判6名、三级裁判106名。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已建立业余体校、体育班18个(所),在校生769名,共培养出等级运动员81人,其中一级运动员2名、二级运动员10名、三级运动员7名、少年级运动员62名中。

八、人民生活

一九八七年末,我市全民职工为136401人,增长3.3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42905人,增长6.03%。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总额为2.40亿元,增长11.81%。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1387元,增加108元,增长8.44%。剔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6%。城镇个体劳动者为0.71万人,增加360人。全年安置待业人口2144人,占当年新增待业人数的98.67%。

一九八七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得)465.5元,增加13.5元,增长2.99%。其中:来自生产经营性活动的收入为412.5元,增加10.5元;来自外出人员寄回、带回的现金和实物以及国家发放的救济金等其它非借贷性收入为53元。

据我市城市调查,一九八七年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814.2元,增长10.8%;人均生活费收入为711.9元,增长9.71%(若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44%);人均生活费支出为671.4元,增长8.60%。在生活费支出中,用于商品支出626.1元,增长18.02%;用于非商品支出45.3元,增长6.46%。

由于收入增加,人们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和拥有量不断增加。一九八七年底,50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32台,增加一倍;黑白电视机14台,减少56.25%;洗衣机35台,增长52.17%,电冰箱6台;摩托车2辆;立体声收录机7台;普通录音机13台。

九、人口

一九八七年底,全市总户数为46.97万户,总人口为184.44万人,增长10.96‰,其中非农业居民为22.38万人,增长7.20‰。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05:100。本年出生人口2.65万人,出生率为14.46‰;死亡人口1.47万人,死亡率为8.01‰;自然增长人口1.1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45‰。

注:①本公报所列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均为初步计算资料,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工农业总产值按一九八零年不变价格计算。

②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下降、降低、减少,无特殊定语者,均是相对于一九八六年而言。

③人口数字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