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长治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年末驻市保险公司9家,大地、天安财险入驻。全年各种保费收入9.26亿元,增长15.8%。其中财产险收入2.93亿元,增长8.5%;寿险收入5.96亿元,增长18.0%;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722万元,增长48.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4亿元,增长19.0%。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金额1.42亿元,增长26.8%;寿险赔付金额239万元,下降72.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23件,授权专利6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8.2%。全年全市共有5项应用技术和1项基础理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年签订技术合同72项,增长63.6%;成交金额1.53亿元,增长1.6倍。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8亿元,增长28.3%,其中R&D经费支出1.43亿元。全市实施“五个一百”计划和科普惠农行动,组织“科普大蓬车”下乡积极为农户服务,取得较好成绩,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12家。全年对24户企业实施了产品认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35万台件。全市普遍开展了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活动。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独立招生的高等院校4所,全年全市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7767人,在校大学生2.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8万人,在校学生3.63万人,毕业学生0.9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67万人,在校学生7.18万人,毕业学生1.83万人。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盖率100%。普通初中招生6.66万人,在校学生19.95万人,毕业学生6.4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82万人,在校学生32.12万人,毕业学生7.2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7.03万人,比上年增长6.3%。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全年新参加学历教育的成人3000余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8.21万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全年演出5165场次;文化馆(站)14处,全年组织演出485场,举办展览54个;公共图书馆13处,藏书96万册;档案馆1座,开放各类档案4786卷;博物馆14座。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733处,其中网吧192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9%和94.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55万户,其中接收数字信号用户2000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77处(含诊所),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23.8%,本年又有300个卫生所进入甲级行列。医院、卫生院199个,其中二级以上医院33个,一级医院4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不含诊所)1.0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448人,注册护士2948人。年末全市实有床位(不含诊所)661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148张。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现有疾控中心(防疫站)16家,卫生技术人员388人;急救中心1家,床位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62人。妇幼保健机构14个,床位272张,卫生技术人员45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40人。乡镇卫生院154个,床位1698张,卫生技术人员2461人。卫生监督机构7个。年末潞城、沁源、城郊区试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0.9万人,同比增长62%;参合率19.8%,同比提高7.9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1个、全国冠军1个,全省冠军88个。全年召开各级运动会264次,参加人员23.63万人次。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市60%的社区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全年全市共销售中国体育彩票49万元。

十、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年城市维护费用总支出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3.77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45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30万平方米。城市房屋建筑面积35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6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总长度288公里,实有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拥有路灯3.26万盏。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329辆,出租汽车1800辆。市区有公园、动物园7座,总面积49公顷。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主城区日供水能力41.2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4升。市区使用液化气、煤气的总户数达到9.2万户;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3832吨,煤气供气总量1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7.7%和7.2%;天然气供应量37.32万立方米。市区集中供热面积由上年的60万平方米增加到215万平方米。市区污水年处理量由上年的3073万吨增加到3145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量23万吨。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污染源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4个,噪声达标区面积30.1平方公里。主城区14条交通噪声监测道路均满足国家标准。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对全市涉及焦化、电石、钢铁、水泥等行业的103个生产装置和项目予以淘汰关停,对市区14台锅炉进行拆除,20台锅炉进行了燃气改造,为1800辆不合格车辆安装了净化装置。市区空气质量超过二级标准,4个重点监测城镇达到或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全年全市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265天,比上年增加77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被监测的23个水体断面,达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3个,比上年增加1个;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14个,占60.9%,超过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下降10%。全市17个地下水监测点中,有14个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不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监测点比上年减少5个。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330.5千公顷。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0.9千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公顷,生态退耕176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90公顷,园地改为耕地110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0.8千公顷。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5千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9.6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7.3千公顷。年末全市实有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6.9千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全年全市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47.1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