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2.47亿元,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增加值94.5亿元,增长29.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60.5亿元,增长23.8%;集体企业完成4.3亿元,增长31.9%;股份制企业完成15.2亿元,增长36.2%;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0.4亿元,增长110.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4.1亿元,增长17.5%。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增加值3.1亿元,重工业增加值91.4亿元,分别增长21.9%和33.7%,轻重工业的比例为3.3:96.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原煤3297.8万吨,增长27.3%;洗精煤645.2万吨,增长54.8%;机焦437.5万吨,增长60%;发电量93.17亿千瓦时,增长18%;生铁301万吨,增长32.9%;钢143.2万吨,增长14.5%;钢材147.2万吨,增长24.3%;水泥212.2万吨,增长12.5%;交流电机54.2万千瓦,增长35.4%;化肥36.7万吨,下降6.1%。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实现利税总额40.4亿元,增长117.6%,其中利润19.53亿元,增长307.4%。产品销售收入225.7亿元,增长6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1.3,比上年提高37.9点,为1992年核算该指标以来的最好水平。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32.1%,产品销售率为98.6%。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9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峻工产值12亿元,增长7.6%;实现利润4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职工平均人数3.2万人,增长8.2%;全员劳动生产率5万元/人,增长13%。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1万平方米,增加1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继续深入贯彻扩大内需的政策,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实施百强调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86亿元,增长87.3%。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共完成投资116.49亿元,增长92.8%。在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51亿元,增长118.7%;更新改造完成29.89亿元,增长92.5%;其他投资28.56亿元,增长70%;房地产开发投资7.05亿元,增长48.4%。 从资金来源上看,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重高达76.6%,突出地显示出日渐增多的投资项目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依赖进一步减弱,投资自主增长的活力明显增强。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8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46个,本年投产项目339个,新增固定资产55亿元。重点工程长晋公路(长治段)、农网二期、漳山电厂、王曲电厂、赵庄煤矿等进展顺利。 房地产发展形势较好。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8.38万平方米,增长121.4%,其中,住宅24.97万平方米,增长131%;商品房销售额4.08亿元,增长173.8%,其中,住宅2.9亿元,增长158.9%。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原煤开采390万吨/年,洗煤72万吨/年,焦炭210万吨/年,生铁106万吨/年,炼钢220万吨/年,水泥56万吨/年,造林面积2.5万亩,火力发电46.2万千瓦,新建改建公路337公里,移动通讯基站13个,程控交换机3万线。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航空运输实现突破,长治至北京、长治至上海、长治至太原三条空中航线年内相继通航,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494人次。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长邯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完成了长晋高速路基桥涵工程,长太高速奠基开工,长临高速展开前期准备工作,一个以长治为中心,东至青岛,南达澳门,西通新疆,北连太原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呼之欲出。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8.8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25公里,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967公里;高次级路面里程3779公里,增长7.2%;新建农村公路1380公里,建成红色旅游路39公里。 全年公路货运量5999.2万吨,增长2.9%;公路货运周转量39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客运量3201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17.54亿人公里,受非典影响,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8亿元,增长4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231万元,增长21.5%;电信业务总量8.56亿元,增长47.6%。全年邮寄函件436.71万件,包件9.21万件;报纸353.52万份,杂志164.34万份,特快专递16.36万件。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年末互联网固定拔号上网用户累计达12.24万户,增长85.5%。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万门,增长20.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55.12万户,新增12.12万户;其中市话用户达到36.07万户,新装电话6.0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9.05万户,新装电话6.05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45.77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3.7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8部。 旅游业平稳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线路、太行山自然风光及炎帝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辟和整合,全市形成24条旅游线路,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年末全市共有14家旅行社和7家星级宾馆。在受到非典重创后,全市旅游总收入仍达7.27亿元,下降10.2%,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7.2亿元,下降9.6%;国际旅游收入78.8万美元,下降52%。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4万人次,下降12%;海外游客1411人次,下降51.8%,其中接待外国人1271人次,港澳台胞140人次。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着眼于扩大内需,统筹发展国内外贸易。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就业等政策使消费者信心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以及全市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加快,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汽车、商品房、家用电脑、通讯器材、医药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书报杂志以及食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销售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50亿元,达到50.45亿元,增长16.3%,增幅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9.1%,对全市零售额的贡献首次超过城市。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61亿元,增长1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29亿元,增长18.6%;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55亿元,增长10.1%。 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转变出口方式,大力吸收外资。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163万美元,增长10.5%;其中出口2586万美元,增长39.4%;进口2577万美元,下降8.5%。出口中,加工贸易额70万美元,实现新突破,焦炭、生铁、铸件、金属镁、土特产出口发展较快。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协议利用外资366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2万美元,下降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