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31 长治市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在引资外力的强大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呈现较大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58%。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34.4亿元,增长54%;集体经济投资9.4亿元,增长10.5倍;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5亿元,增长35.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8%;更新改造投资9.7亿元,增长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6566万元,下降50.4%,其它投资9.7亿元,增长3.8倍。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国有单位用于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倍;第二产业投资22.1亿元,增长1.3倍;第三产业投资17亿元,增长51.8%,全年房屋竣工面积239.5万平方米,增长84.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3.7万平方米,增长2.1倍。

全市施工项目568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394个,建成投产项目380个,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5.5亿元。

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万吨,洗精煤97.5万吨,焦炭34万吨,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122.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49.73万千伏安,新建和改建公路215.6公里,校舍建筑12853平方米。

五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客货运输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156万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铁路1916.3万吨,增长2.5%;公路5239.2万吨,增长12.6%。完成旅客运输量3184.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新增市话用户2.4万户,农话3.3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7.12万户。2000年底,全市市话电话达19万部,农话7万部,移动电话10.28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1.55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27部/百人,市话普及率27.14部/百人。

六 国内贸易

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吕零售总额3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1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亿元,分别增长8.8%和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6.9%,餐饮业增长28.6%。其它行业增长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全市统计54家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批发业增长10.5%,零售业下降7.2%;实现利润总额由上年的1197万元变为-512.5万元。

七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21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7%。其中:出口总额1643.4万美元,增长48.6%,进口总额554.1万美元,增长6.2倍。

利用外资额成倍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个,比上年下降25%;合同投资额1586万美元,增长5.6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0万美元,增长3.1倍。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5.05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8.8%;一般预算支出14.87亿元,增长9.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8.5%,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0.2%。

金融形势稳定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8.8亿元,比年初增长9.4%。其中,企业存款35.1亿元,增长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6亿元,增长10.8%。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5.2%。全年现金收入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现金支出345.2亿元,增长23.5%,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0.57亿元,比上年减少3.87亿元,下降26.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承保总额189.15亿元,保费收入1.97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0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0.89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14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7497万元,其中,财产和短期人身险共支付赔款5611万元,寿险支付1881万元。

九 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全市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其中省级10项,实施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共33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260期,培训人员达80万多人,乡村各类科技服务组织达3343个。到年底,全市已申请申报专利255项,授权241项。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站12个,气象台12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查询台12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普通高校招生2710人,在校生6521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生5848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71万人,比上年增长20.4%。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学生在校生19.6万人,比上年增长8.9%;职业中学在校生1.02万人,下降9.8%;小学生在校生30.8万人,与上年持平;初学率99.5%,小学生巩固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员20.8万人。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4个。市广播电台1座,市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36%,电视人口覆盖率92.98%。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6.69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3个,床位101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801张。卫生技术人员10156人,其中医生5794人,护师、护士341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34人,幼妇保健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6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3161个,占总村数87.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88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0年,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全省第11届运动会选拔赛中夺得46枚金牌,59枚银牌,51枚铜牌,以总分1835分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和总分全省11地市第三名。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活跃,全民健身进一步展开。全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近100万人,其中,老年体育锻炼人数9万人,青少年体育锻炼人数60万人,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赛事10多次,参加活动人数4000多人;市级竞赛37项次,参加人数达1.1万余人次。襄垣县在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过程中已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检查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城区东街、郊区长北街道办事处成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