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阳泉市统计局

2001年3月8日

2000年,恰逢“九五”期末。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开展“三优”扶持工作,重点解决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力拼搏,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基本实现了“九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预定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为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4.7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54.8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7.74亿元,增长7.4%。

“九五”是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八五”期末相比增长42.2%,年均递增7.3%,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年均增幅分产业看,除一产下降7.2%外,二、三产分别增长6.2%和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九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6.2%,年均增加额为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为9.6%,年均增加额为191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九五”的建设成就为“十五”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企改革与脱困取得初步成果。国有企业经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市属工业企业共有38户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数的48.5%。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21户,其中规范运行的4户,租赁经营的9户,股权结构调整的1户,产权转让的4户,资产重组的3户。2000年末,在61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有45户企业实现盈利,占企业总数的74%。10户地方国有优势企业实现利税7018万元,占全部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101.4%;在20户重点扭亏企业中有9户企业扭亏为盈。其中:3户企业通过改制消灭亏损,6户企业实现停亏或减亏,基本上实现了“386”攻坚计划提出的目标要求。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0年,全市确定的28个重点调产项目进展顺利。太阳泉煤矿30万吨洗煤生产线,蓝天环保型煤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工业气化型煤,郊区水泥预制厂年产4万支电杆生产线,平定锁簧硫酸厂氯化稀土分离项目,南娄集团铝塑管项目,市奶牛厂乳品生产扩建项目;河坡发电有限公司二期2×10万千瓦机组等20个项目已投产或部分投产。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lO万吨电解铝扩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市星宇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三元复合肥项目已试车投产。经过调整,使我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7.3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3.3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12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市营及以下企业累计进入失业保险中心的下岗职工有11075人,通过各种途径使4442人实现了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5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与上年基本持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2000年,我市由于受旷日持久的严重干旱、高温以及数次过境的沙尘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土壤重度失墒,农作物播种期普遍推迟,大量苗木受旱枯死,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针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积极筹措支农资金抗灾救灾,另一方面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值结构,使全市农村在大灾之年人心稳定,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3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0.45亿公斤,增长51.7%。其中夏粮产量O.04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产量1.2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0.45亿公斤,增长53.3%。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9.88万吨,增长16.5%;油料产量0.34万吨,增长67.3%;水果产量0.94万吨,下降7.1%。药材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了215公顷,增长3.2倍。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89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82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15万公顷;零星植树578.47万株。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下降10.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0.95万口吨,下降11.4%;牛奶产量0.26万吨,增长23.8%;禽蛋产量0.63万吨,增长14.5%。年末大牲畜存栏2.74万头;猪存栏9.98万头,羊存栏13.98万只。

渔业生产基本持平。全年渔业总产值362万元,比上年增长O.3%。水产品产量880吨,与上年持平。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年内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O.11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4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O.8万吨,下降3.6%;农村用电量5.99亿千瓦时,增长17.9%。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据市乡镇局统计,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38.69亿元(不含个体),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乡镇企业增加值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1亿元,增长3.2%;集体企业7,3亿元,增长7.5%;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下降8.5%和2.8%。分行业看,轻重工业同步发展。其中:轻工业完成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重工业完成28.55亿元,增长4.8%。

2000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5.3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分隶属关系看,国、省营企业完成36.0亿元,增长6.0%;市营及市营以下企业完成39.3亿元,增长4.3%。按经济类型分组,全市国有工业完成48.2亿元,增长5.5%;集体工业完成18.6亿元,增长8.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9亿元,增长4.4%;重工业完成72.4亿元,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