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阳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阳泉调查队

208年2月25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鲁尔区’、建设晋东明珠城”和“两先”发展目标,立足推进 “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定位,继续实施“四大”战略,着力破解“四大”难题,强力推进“百项工程”、节能减排、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阳泉建设等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民生质量明显改善的和谐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97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1.12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5:56.4 :42.1。

“百项工程”实施成效明显,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2007年,我市继续实施“百项工程”,全市项目建设呈现投资大、开工多、带动强的可喜局面。年内,153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中,14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91.5%,其中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项目一期40万吨、盛远管业离心球墨铸管、307国道复线、凯源购物中心、市文化广场、桃河蓄水、盂县至市区天然气管道、石家庄—太原成品油管道、城市垃圾处理厂等4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竣工率达到28.8%。年内,列入市确定的“百项工程”共完成投资109.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1.5%。投资增量的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存量调整,为优化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结构调整,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或正在形成,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劳动就业工作状况进一步好转。2007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26万个,安置“4050”人员5062人,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2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控制在了4%的预期目标以内。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较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物价上涨较快,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等。

二、农业

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农产量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2.73万吨,比上年增长2.5%,为1993年以来产量最高的年份。其中,夏粮产量0.22万吨,增长5.4%;秋粮产量22.51万吨,增长12.3%。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7.96万吨,增长9.2%;油料产量411吨,下降17.3%;水果产量1.08万吨,增长8%。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754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333公顷;零星植树284万株。全年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退耕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7.4%,达到国家标准。全年共完成通道绿化505公里,累计栽植各类树木160万余株。

畜禽产量有升有降。全年肉类总产量1.38万吨,比上年下降11.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28万吨,下降12.9%;牛奶产量1.60万吨,增长2.4%;禽蛋产量1.13万吨,增长14.3%。年末大牲畜存栏3.86万头,猪存栏11.23万头,羊存栏7.60万只。

渔业生产大幅下降。全年渔业总产值达1347万元,比上年下降33.0%。水产品产量790吨,比上年下降34.2%。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据市水利局统计,200 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76千公顷,新增达标节水灌溉面积 10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1.33万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8.78亿千瓦时,增长20.4%。

乡镇企业发展成效显著。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7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82.8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9.5%;实现增加值73.32亿元,增长14.2%;上交税金12.53亿元,增长14.9%,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07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产品销售率达到98.3%,基本实现了产销同步发展。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均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9种比上年增长,占63.3%。

工业整体效益快速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实现利税39.5亿元,增长4.2%;实现利润11.5亿元,下降21.4%;亏损企业44个,亏损面为23.4%,亏损企业亏损额1.5亿元,比上年下降36.9%;产成品资金占用20.3亿元,增长8.6%,应收账款净额37.3亿元,增长17%。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完成竣工产值19.5亿元,增长5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80.5万平方米,增长20.1%,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62.1万平方米,增长6.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34.4亿元(含石太高速铁路完成的投资),比上年增长31.8%。

全年房地产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61.4万平方米,增长13.4%;房屋竣工面积50.4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销售面积77.3万平方米,增长22.7%。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围绕城市“扩容提质”战略,路、水、电、气、暖、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和推进。307国道复线建成通车,市文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施了桃河蓄水试验工程;开工建设了50万KV输变电工程,启动了“北水南调”龙华口水电站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品位有了较大的改观和提升。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1625万元(不含住宅);新增煤气供气管道17.28公里,新增用户8802户,用气普及率达到85.50%;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4.9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81.5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211.82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90.66公顷,覆盖率达到34.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63平方米。2007年底,我市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383.41公里;城市道路面积累计达到451.70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58.38%,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