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 含诊所 ) 1122 个,床位 12289 张,其中医院、卫生院 249 个,床位 11557 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6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 个;妇幼保健机构 13 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3 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6188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7411 人,注册护士 5212 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 409 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 336 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1681 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8 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由我市培养选送的 6 名运动员代表山西省参加了 5 个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银牌 1 枚,铜牌 1 枚,其中古典式摔跤所获的银牌不仅填补了山西省在奥运会单项比赛无奖牌的空白,而且还改写了中国奥运会男子摔跤的历史。在山西省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共有 438 名运动员和 60 名教练员参加了 15 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 74枚金牌,76枚银牌,63.5枚铜牌和总分2313分的好成绩,位列全省第二。与此同时,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在大同站的传递任务,向世界展示了大同历史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大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调动市民”关注奥运,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并承办了蒙牛《城市之间》全国百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大同赛区选拔赛。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两区“农民健身工程要求,全市共完成以混凝土为主的篮球场 432 个。全市组织社会体育群众比赛活动 160 多项次,参与人数达 18 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已达 130 万人 。年末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0.98平方米。

十二、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8 年,全市环保工作紧紧抓住区域流域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着力抓好社区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环境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全市环境状况实现了由点的治理到面的推进和突破。全年市区Ⅱ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07天,比上年增加14天。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为2.72,比上年下降0.07。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三级标准。全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65%。规划城区烟尘控制区8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100%。全年SO2排放量控制在12.69万 吨,COD排放量控制在4.74万吨。全年完成20万户天然气置换煤气工作,城区气化率达到90%。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9.3%,回用率达到10%。开工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9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率达到51%。开展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示范矿井活动,共创建环境优美乡镇3个,生态文明村11个,生态示范矿井4个。

全市新增绿化面积310.03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75.40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33.61%、26.82%和5.5平方米/人,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2.02个百分点、2.02个百分点和0.3平方米/人。年末,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完成31.03万亩。其中国家重点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9.4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万亩,太行山绿化2.7万亩,平原绿化0.05万亩,省级重点工程3.68万亩,其它工程3.2万亩。完成环城高速公路通道绿化42公里中的可绿化部分31.5公里,对已完成的894.96公里的一、二级国省道可绿化里程的通道绿化林带进行了全面补植,完成交通沿线荒山造林1.5万亩,环城绿化1.9万亩,矿区绿化0.28万亩,建设村庄绿化145个村。

十三、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据 2008 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317.8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03‰ ;人口死亡率为 6.07 ‰ ;全年净增人口 1.89 万人,自然增长率为 5.96 ‰ 。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 162.54 万人,比上年增长 2.61 % ,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 50.1 % 上升到 51.1 % ;乡村人口 155.32 万人,比上年下降 1.4 % ,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 49.9 %  下降到 48.9 % 。

表 9   2008 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人数(万人) 所占比重( % )

全市总人口 317.86 -

其中:城 镇 162.54 51.1

乡 村 155.32 48.9

其中:男 性 162.34 51.1

女 性 155.52 48.9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758 元,比上年增长 19.55 %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4104 元,比上年增长 15.30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9038 元,比上年增长 15.17 %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354 元,比上年增长 10.60 %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005 元,增长 16.80 % 。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24.67 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 0.81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19.19 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1.32 平方米 。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170 处,社区服务中心 9 个,福利院床位数 1020 张,福利院收养人数 1017 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6878 人。全年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 714.38 万元,接受社会捐赠 4354.5 万元。全年城市共有 17.54 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低保资金 30777.9 万元;全年共有9.5 万人,5.99万户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救济金 4738.9 万元;分散供养农村五保户 1.72 万人,发放资金 2149.4 万元,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 1158 人,发放资金 314万元。全市有 45 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 97.0 % ;有 29 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市共发放养老金 11.43 亿元,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 100 % 。全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 56 万人,覆盖率达到 92.0 % 。全市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 89.6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 150.2 万人,参合率为 90.46 % 。城市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县(区)覆盖率达 100 % 。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