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7 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7 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 6 个,监督抽查 259 家企业 6 类 16 种产品和商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8 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8.64 万台件。 全市有气象台站 9 个。开展 121 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 5 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 8 个,防雹、增雨累计收益面积 0.8 万平方公里,增雨量 0.5 亿立方米,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 2 个,卫星云图接收站 8 个。

十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4 个,文化馆 11 个,公共图书馆 13 个,公共图书馆藏书 43.23 万册,博物馆 1 个,档案馆 13 个,广播电台 1 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 1 座,电视台 3 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 7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 93.18% ,电视人口覆盖率 96.91% ,有线电视用户 25.51 万户。全年创作大型历史剧《边城罢剑》、大型耍孩儿传说故事剧《琵琶声声》、改编罗罗腔传统剧目《访昆仑》 3 部;创作了四幕大型音乐诗舞剧《天下云冈》;创作小品、歌舞、音诗画、音乐剧、舞蹈、诗与歌等 8 个;耍孩儿剧团恢复传统剧目《七人贤》、北路梆子剧团移植传统剧目《玉堂春》。《琵琶声声》在“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获得金奖;音乐剧《除夕之夜》在山西省质监总局文艺会演获得银奖;在文化部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中,耍孩儿剧团参展剧目《扇坟》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全市公开发行报纸 5 种,发行 3955 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 4 种,发行 152 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 含诊所 ) 1029 个,床位 11435 张,其中医院、卫生院 244 个,床位 10747 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5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个;妇幼保健机构 13 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3 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6305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7554 人,注册护士 5100 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 488 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 323 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1661 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7 年,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健儿参加了 13 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 3 枚,银牌 6 枚,铜牌 4 枚。并被授予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调动市民“关注奥运,参与奥运”的积极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两区”农民健身工程要求,新建体育场 22 个,篮球场 270 个。全市体育人口已达 115 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 37% 。 年末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 0.97 平方米。

十二、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7 年,全市环保工作围绕区域环境整治的突出问题,狠抓重点,攻克难点,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稳步推进,打开了良好的工作局面,有力推动了“蓝天碧水工程”目标的实现,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市区 Ⅱ 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 293 天,比 2006 年的 239 天 Ⅱ 级以上质量天气增加 54天,比省定全年良好天数 248 天增加了 45 天。其中Ⅰ级天气达 56 天,在全省排名第一。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由 2006 年的 3.63 下降到 2.79 ,在全国 113 个重点城市排名中前移了 15 位,一举摘掉了污染的“黑帽子”。全年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 200 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 1400 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 70% 以上。全年改造取缔燃煤锅炉 371 台,实施油改气公交车 200 辆。全市中水回用工程进展顺利,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 65.8% 。年末,全市完成生态建设任务 30.3万亩,新建高标准高速公路林带40.55公里,一二级公路林带 701.8 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87.5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2 平方米。

十三、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低速增长。据 2007 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315.97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05 ‰ ;人口死亡率为 6.02 ‰ ;全年净增人口 1.9 万人,自然增长率为  6.02 ‰  。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  158.40  万人,比上年增长 2.74% ,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 49.09% 上升到  50.13% ; 乡村人口  157.57  万人,比上年下降 1.46% ,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  50.91%   降到  49.87  % 。

指 标         年末人数        (万人)         比重         ( % )

全市总人口         315.97        -

其中:城 镇         158.40        50.13

乡 村         157.57        49.87

其中:男 性         161.28        51.04

女 性         154.69        48.96

表 3 : 2007 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506.4元,比上年增长 17.83%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0905元,比上年增长 15.43%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7847.4 元,比上年增长 12.71%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033. 5 元,比上年增长 13.98%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716.9 元,增长 18.79% 。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23.33 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0.68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17.87 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 0.41 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