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2005年,恰逢“十五”期末。“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性城市转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上下呈现出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为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时期,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据初步测算,“十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九五”期末)的98.09亿元[注1]净增加102.21亿元,增长1.04倍,平均每年递增12.03%,比“九五”时期的增速加快了3.8个百分点。提前5年实现了国家2010年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我市原定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全省第二的水平。2005年,在全市完成的200.3亿元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比上年下降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57.6:40.6。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战略。五年共实施重点调产项目337个,有267个建成投产,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实现利税23.04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尤其是2005年,仅市级23项重点调产项目就完成投资18.7亿元。特别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寨饮品核桃露生产线续建、南煤集团煤矸石砖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一期、2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干法水泥等10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阳煤集团2.5万吨铝箔、南娄集团特种耐火材料生产线等3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以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关停整顿小煤矿111座,新建9个40万吨以上洗选煤场、2个100万吨配煤中心,煤炭洗选率达到70.7%。煤电铝、煤电化、铝工业等新兴接替产业链初步形成,钕铁硼、还原铁粉、钛铁粉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陶瓷、新型建材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整,全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劳动就业工作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五”期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共开发就业岗位5万多个、城镇安置新增劳动力5万多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47799人。“十五”期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59.27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97万人,增长3.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2.2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36万人。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96万个,安置“4050”人员505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6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较薄弱,农民收入增幅在一位数的水平上徘徊;劳动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农业

“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全力实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体三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5年,虽然受较为严重的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但全市粮食生产仍保持了较好收成,总产量达20.06万吨,是“十五”时期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产量0.22万吨,基本持平;秋粮产量19.84万吨,下降9.6%。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6.55万吨,下降14.3%;油料产量0.05万吨,下降21.1%;水果产量0.9万吨,下降13.8%。

农民负担减轻,农村“双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全部减免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3568万元。全市贫困村由“九五”末的101个、3.49万人减少到“十五”末的15个村、3061人。全市建成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100个。

林业生产再创新高,退耕还林扎实推进。“十五”期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4.2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3.5千公顷,太行山绿化示范、“绿色山西”示范区、小型生态公益林三大重点生态工程13.4千公顷。2005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801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934公顷;零星植树452.8万株,退耕还林面积2733公顷。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强农效应逐渐显现。“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54万吨,比上年增长36.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3万吨,增长39.5%;牛奶产量1.31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9825吨,增长1.9%。年末大牲畜存栏4.28万头,猪存栏12.86万头,羊存栏11.85万只。

渔业生产一枝独秀,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十五”期末,渔业总产值达1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6%。水产品产量1135吨,比上年增长15.8%。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农村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2005年,据市水利局统计,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73千公顷,新增达标节水灌溉面积0.13千公顷,全市达标节水面积累计达到6.31千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1.10万吨,增长8.5%;农村用电量8.50亿千瓦时,增长3.8%,比“九五”期末增加2.51亿千瓦时,增长41.9%。

乡镇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十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全市乡镇企业民营化率达到了96.8%,从业人员达17.85万人。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150个,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个发展到17个。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34.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实现增加值58.8亿元,增长21.5%;上交税金9.26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