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生产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2.4倍。(见图2)2005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78.8亿元,增长11.2%;集体企业完成7.1亿元,增长9.9%;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1.2%和18.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6.9%;重工业完成97.9亿元,增长12.1%。 工业整体效益稳步攀升。“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30.1亿元,增长22.4%;实现利润9.6亿元,增加0.4亿元;亏损企业100个,亏损面为45.2%,亏损企业亏损额4.4亿元,比上年上升42.6%;产成品资金占用13.2亿元,下降4.2%,应收账款净额33.2亿元,增长30.5%。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逐渐走出困境,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由“九五”末的43个增加到“十五”末的85个。2005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竣工产值12.7亿元,增长11.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98.0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64.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3.1%和8.4%,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56.4亿元,增长38.5%。其中:2005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公司完成投资38.7亿元,增长32.8%;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9亿元,增长13.5%;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0.4亿元,增长37.6%。分城乡看,城镇投资完成45.9亿元,增长47.6%;农村完成投资7.1亿元,下降16.3%。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1.5%;房屋施工面积完成190.8万平方米,增长73.5%;房屋竣工面积55.0万平方米,增长10.7%;房屋销售面积58.0万平方米,增长16.0%。 全市全年通过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235万吨,焦炭30万吨、城市供水能力1.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建成公路77公里、改建公路35公里、学生席位1800个、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城市“扩容提质”战略,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2005年提出的25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热电联供四期、华盛北路、北大东街、桃北东路西段、南深沟路、平定污水处理厂、盂县污水处理厂等9项工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文化广场、新泉大桥、滨河世纪城、307国道等14项工程正在建设;城市综合垃圾处理厂、平坦垴城中村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市蔬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肉品交易大厅建成开业;市老年大学工程基本完成;小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及居民小区的“四化”工程成效明显。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3亿元(不含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9公里;新增煤气供气管道9.4公里,新增用户4742户,用气普及率达84.5%;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79.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30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38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95.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407.6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50.3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随着全球资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为煤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五年间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71.1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5.0%。2005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30.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6.9%。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24.5亿元,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6.0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971.6万吨,比上年增长3.3%;二次能源折标煤601万吨,下降2.0%。 能源外输量持续增加。“十五”期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16286万吨,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5.0%。外输电力94.9 亿千瓦时,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4.3%。其中,2005年调往省外煤炭4236.4万吨,占原煤产量的76.2%,外输电力15.3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10.9%。大量能源的外输,有力地支援了兄弟省市的现代化建设。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的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运输瓶颈大大缓解。尤其是农村客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166条,农村客运车辆479辆,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3%。2005年,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3114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公路货运量完成7445.9万吨,增长10.8%;公路货物周转量35.57亿吨公里,增长6.7%。铁路客运量86.4万人次,增长1.5%;公路客运量3266万人次,增长8.0%;公路客运周转量11.25亿人公里,增长20.9%。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全市邮路总长度1274公里。年内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4301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8979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16.0%;移动电话用户增长29.1%。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1.30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4.29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8.36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62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8.63万门,比上年增长19.1%;全市公用电话24453户,比上年增加了4591户,增长23.1%。 七、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持续升温。随着全市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国内市场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良好态势。十五期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51.7亿元,增长12.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8.6亿元,增长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