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8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出口总额5953万美元,增长1.7%;进口总额1919万美元,增长32.2%。全年88个外来投资项目到位资金额达14.2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

344万美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其中:衣着类10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3%;食品类10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8.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103.3%;交通和通信类99.8%;居住类101.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10.58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加71.47亿元,同口径增长3.39倍,平均每年递增27.7

%;增幅比九五时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详见图3)。2005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7.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5.2%,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亿元,增长38.3%。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0.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1%。其中,各项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3.4亿元,增长22.1%;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5.1亿元,增长23.3%。

金融对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支持作用。“十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5.3亿元,比年初增加67.1亿元,增长2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9亿元,增长22.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元,比年初增加27.0亿元,增长22.3%。其中,短期贷款发展快于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90.8亿元,比年初增加18.2亿元,增长25%;中长期贷款余额49.3亿元,增长11.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现金支出645.3亿元,增长17.2%;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6.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保险品种增加,服务质量提高,为保障全市的生产和群众生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全年保费收入74697.9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719.7万元,增长9.3%;人身险保费收入55978.2万元,增长57.6%。全年赔付金额12423.6万元,下降10.7%,其中财产险赔付8747.1万元,增长14.0%,人身险给付金额3676.6万元,比上年下降41.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全市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明显增多。五年间,全市共承担实施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87项,投入扶持资金3486万元。项目实施后为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五年中,各类科研奖项达174项,比“九五”时期增长10.9%。其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项目占78%。专利申请数达337项,比“九五”时期增加109项。共评出市级科研成果174项。2005年,全市共投入830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70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2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民营科技企业48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到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548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71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3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813人;小学在校生12.17万人;全年在园幼儿26788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全市共创作戏剧、歌曲、小品等舞台艺术作品550多部(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560余件。晋剧《盂山情》、小品《出山》等100余部(件)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省级以上奖。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出场次1303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1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2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200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为一体的市文化广场开工建设。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6个,床位5554张。其中,医院38个,床位4583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558人。其中,执业医师2779人,执业助理医师534人,注册护士2696

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3张,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十五”期间,全市体育健儿参加省运会各项比赛,获得金牌192枚、银牌156枚、铜牌161枚。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金牌13枚、银牌15枚、铜牌10枚。参加国际级比赛,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其中:2005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4项4次,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7枚、银牌28枚、铜牌2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1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6次,其中: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9次,参加竞赛人数约13.32万人,全市体育场地总数为985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10.5‰和4.55‰左右,五年约少生0.87万人。据2005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48‰,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53‰,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30.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85万人,乡村人口58.3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十五”期间,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8323元,比九五期末的5823元增长了2.15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92元,比“九五”期末的4295元净增加4697元,增长1.1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95元,比上年增加1064元,增长2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48元,比“九五”期末的2596元净增加1152元,增长44.4%。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4元,增长1.8%。“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