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力赶超、重振雄风”的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3.24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69.69亿元,增长11.7%。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8.66%和58.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52.5∶41.8。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969元,比上年增加1056元,增长8.57%。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0%,烟酒及用品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4.4%,交通和通讯上涨1.9%,居住上升8.0%,衣着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5%。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0.52%。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3%。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138.8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1.9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6.95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621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196人,“4050”人员再就业5294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速度偏低;传统产业改造滞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对外开放领域较窄,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较大;县乡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较低。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粮食产量获得较好收成。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1.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82千公顷。其中,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4.3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68千公顷;夏粮播种面积4.23千公顷,减少1.42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50.14千公顷,增加14.1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4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87千公顷;蔬菜面积19.4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19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3.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1千公顷。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6.29万吨,比上年下降1.19%。其中,夏粮产量0.24万吨,比上年下降11.57%;秋粮产量76.05万吨,比上年下降1.16%。全市油料产量1.81万吨,比上年下降10.02%;甜菜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243.63%;蔬菜产量85.10万吨,比上年下降5.83%;水果产量1.10万吨,比上年下降14.10%。 林业生产取得新发展。2006年,全市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林木管护力度。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464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5480公顷;飞播造林完成15233公顷。在造林面积中,退耕还林面积达6666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完成1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17126公顷。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生猪出栏86.13万头,比上年增长5.30%;牛出栏5.82万头,增长20.11%;羊出栏109.63万只,增长5.25%;家禽出栏260.20万只,下降2.90%。全市肉类总产量9.96万吨,比上年增长6.76%,其中,猪羊肉产量8.61万吨,比上年增长6.11%;牛奶产量7.44万吨,增长18.77%;蛋类产量2.80万吨,增长5.89%。年末大牲畜存栏35.78万头,比上年下降3.02%;猪存栏58.93万头,下降1.86%;羊存栏152.60万只,下降3.1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16.8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73.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6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7千公顷。化肥施用量26.72万吨,比上年增长2.09%;农村用电量2.2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5.29%。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0%。其中,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0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完成13.03亿元,增长15.07%;重工业完成154.02亿元,增长7.4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9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0%;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46%,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1.94亿元,比上年增长7.72%。 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9亿元,下降4.0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60亿元,增长3.41%;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1.81亿元,增长8.10%;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下降2.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05.38%。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6年,全市原煤产量(全社会)6915.98万吨,比上年下降13.92%,其中,规模以上原煤产量6364万吨,下降3.80%;发电量185753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7%;啤酒64857千升,比上年增长2.00%;化肥14.18万吨,比上年增长5.93%;水泥392.80万吨,比上年增长28.96%;生铁74.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0%;粗钢79.86万吨,比上年增长10.87%;钢材21.84万吨,比上年增长14.44%;化学原料药0.61万吨,比上年增长65.66%;合成橡胶2.37万吨,比上年增长10.66%;洗煤528万吨,比上年下降17.37%;机车127台,比上年增长30.93%;煤气1977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70%;电石(折合量)9.53万吨,比上年增长9.18%;烧碱3.58万吨,比上年增长16.62%;白酒866千升,比上年下降15.55倍;合成洗涤剂1.32万吨,比上年下降2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