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3%,增收13.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8%,增收5.67亿元。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3.44亿元和24.37亿元,同口径增长18.47%和19.38%。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等四大税种共完成税收61.59亿元,分别增长16.00%、53.47%、6.94%和25.21%,增收9.9亿元。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1%,其中农业支出增长11.60%,林业支出增长14.1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5.30%,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8.2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16.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11%,文体广播费支出增长18.36%,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3.2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9.02%,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长15.74%,政策性补贴支出增长14.92%。

金融形势总体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10.92亿元,比年初增加14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68.64亿元,增长18.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4.21亿元,增长16.10%。各项贷款余额256.03亿元,比年初增加35.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3.70亿元,比年初增加12.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9.45亿元,比年初增加28.26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608.22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608.79亿元,收支相抵年末货币投放0.57亿元,比上年少回笼43.42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6亿元,增长9.40%;寿险保费收入10.31亿元,增长10.9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9亿元,增长7.41%。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付额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财产险赔付1.31亿元,增长3.97%;寿险赔付0.38亿元,增长15.1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18亿元,下降0.0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工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市获得山西省成果推广计划8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40余次,举办各类科技讲座65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5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30项。2005年充分利用大同市的区位优势和北京市的科技优势,成功开展大同——北京科技对接,为大同企业界与北京科技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本、专科生9259人,在校学生27789人;普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3所,招生5878人,在校学生16353人;普通中学校279所,招生76192人,在校学生224805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58308人;职业中学校32所,招生数9286人,在校学生22824人;小学校1735所,招生数47098人,在校学生32272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4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732人。到2006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98.7%。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6个,监督抽查198家企业5类15种产品和商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19万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9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02%,电视人口覆盖率96.74%,有线电视用户25.4万户。全年创作大型剧本3部(大型历史剧《边城罢剑》、大型耍孩儿传说故事戏《唐明皇与耍孩儿》、八集电视连续剧《武植别传》),恢复传统剧目10多个,编写小戏、小品、音乐剧、相声等节目20多个。其中历史剧《边城罢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综合大奖”;小品《设圈套》、歌曲《人生如歌》在山西省第五届“群艺奖”作品征集活动中分别获金、银奖;节目《雪花舞鞋》在山西省第二届“小荷花”青少年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我市申报的耍孩儿、灵丘罗罗腔传统剧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公开发行报纸7种,发行3835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262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048个,床位1190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1个,床位11202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35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88人,注册护士4966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73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35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43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在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上,我市共派出464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举重、自行车、柔道、摔跤、游泳、射击、体操等14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282枚,银牌201枚,铜牌174枚,总分数列全省第二位。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体育人口已达110万人,占总人口的3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污染的综合整治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等专项治理工作。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出的Ⅱ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239天,比2005年的220天Ⅱ级以上质量天气增加19天。全年新增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市区平房户全面推广使用型煤等清洁燃料。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61.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低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14.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5‰;人口死亡率为5.42‰;全年净增人口30364人,自然增长率为6.83‰。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54.17万人,比上年增长2.54%,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48.2%上升到49.09%;乡村人口159.90万人,比上年下降1.03%,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51.8%下降到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