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9.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9.03亿元,增长25.5%;集体经济完成投资9.2亿元,增长67.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0.94亿元,下降15.1%。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7.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9.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1%,其他投资增长27.4%。 全市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158万吨/年,焦炭35万吨/年,软饮料2万吨/年,建成二级公路129公里,碳素材料5.4万吨,铝材1万吨/年,耐火材料15万吨/年,学生席位800个、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全市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开展了群众性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52亿元(不含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6公里;新增煤气用户8718户,用气普及率达84.09%,比上年进高0.39个百分点;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93.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75.3%,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12公里: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2公顷,累计达到263.4公顷;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34.89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72.6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49.66%,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能源工业在总量控制、关井压产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市场好转的有利时机,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17.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6.0%。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17.2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844万吨,比上年增长25.1%;二次能源拆标煤613万吨,增长2.5%。 能源外输量大幅上升。2004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3934万吨,比上年净增加798.2万吨,增长25.4%,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3.1%。外输电力18.66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1%,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2.9%。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稳步发展。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2966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公路货运量完成6721万吨,增长4.6%;公路货物周转量33.33亿吨公里,增长7.8%。铁路客运量85.1万人次,下降3.8%。公路客运量3025万人次,增长7.6%;公路客运周转量9.30亿人公里,增长12.3%。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市邮路总长度1301公里。年内新增住宅电话用户42913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2315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16.9%;移动电话用户增长29.74%。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01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提高0.7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9.74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5.6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5.11万门;全市公用电话19862部,比上年增加了5432部,增长37.6%。 七、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持续升温。2004年,随着全市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国内市场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良好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2.8亿元,增长22.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5.5亿元,增长13.9%。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3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6%。其中,出口总额5851万美元,增长0.55%;进口总额1452万美元,增长93.34%。全年综合利用外资额5.0亿人民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598.4万美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8%。其中:衣着类10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96.5%;食品类11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8.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99.4%;交通和通信类97.6%;居住类101.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4.38%,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34.29%。在收入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方针,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5.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67%。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2.8亿元,增长114.03%;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2.3亿元,增长16.55%。 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9.8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增长2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5亿元,增长22.0%;各项贷款余额1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发展快于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78.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增长16.6%;中长期贷款余额42.1亿元,增长39.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现金支出550.4亿元,增长42.8%;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4.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5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120.5万元,增长59.5%;人身险保费收入35518.5万元,增长16.3%。全年赔付金额13911.8万元,增长58.5%,其中财产险赔付7670.9万元,增长33.8%;人身险给付金额6240.9万元,增长1.08倍。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继续壮大。2004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6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全市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全年共评出市级科研成果37项。同时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全年共有674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104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个数达到4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