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475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49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30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211人;小学在校生12.35万人;全年在园幼儿2.94万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9.9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7.73%。《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018.01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06个,床位5758张。其中,医院38个,床位4636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365人。其中,医生2960人,护师、护士2315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4张,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4项4次,共获得金牌3枚、铜牌2枚;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铜牌2枚。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47枚、银牌36枚、铜牌26枚。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7次,其中: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10次,参加竞赛人数约15.88万人,全市体育场地总数为985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4236人,人口出生率为11.01‰,比上年上升1.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870人,死亡率为6.09‰,全年净增人口6366人,自然增长率为4.92‰,比上年提高0.7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9.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06万人,乡村人口67.5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呈现大幅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4169元,比上年增长29.7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98.03元,比上年增加1361.15元,增长20.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30.71元,增长20.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37元,比上年增加325元,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6元,增长23.8%,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15.28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45平方米和27.06平方米。 社会福利及职工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按照新出台的《阳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全市已保人员为40658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18万元。市福利院拥有床位147张,收养人数14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450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1486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5.90万元。有18.95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1.2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市级养老保险统筹,有3.84万名离退休人民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累计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金570.96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1.21万人。 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全市环保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大力推动环保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使全市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监测结果表明,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一级天数实现了零的突破,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18天;桃河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好转了48.8%;耐火行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彻底改变了过去黑烟滚滚的局面;热电联产继续推进,集中供热面积不断增加,废弃烟囱按计划拆除,有力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存质量。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