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14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1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62亿元,增长51.80%;邮政业务总量1.52亿元,增长18.30%。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442皮长公里。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4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0.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5.4万户,其中城市用户55.4万户,农村用户10.0万户;2004年当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达4.1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0.8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2万户,增长9.09%;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9个;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44部,比上年提高3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3%,增收9.3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5%,增收2.12亿元。其中增值税完成3.91亿元,增长13.76%;营业税完成2.52亿元,增长6.01%;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1.49亿元,增长15.09%;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0.26亿元,增长51.74%;企业所得税完成1.03亿元,增长100.80%。全市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分别增长35.34%、25.41%和64.23%。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1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0.03亿元,比上年下降11.64%,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8%,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0.56亿元,比上年增长0.51%,水利和气象支出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71%,医疗卫生支出1.86亿元,比上年增长8.80%,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支出1.21亿元、6.87亿元和0.12亿元,分别增长19.89%、15.83%和6.80%。

金融形势总体上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57.63亿元,比年初增加12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9.37亿元,增长40.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1.85亿元,增长22.38%。各项贷款余额20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4.22亿元,增长6.62%。其中短期贷款下降5.89%,中长期贷款增长38.9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99.05亿元,现金支出1255.65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43.40亿元,比上年多回笼23.54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2亿元,增长33.33%;寿险保费收入8.15亿元,增长9.5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32亿元,增长27.76%。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付额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2%。其中,财产险赔付1.11亿元,增长27.59%;寿险赔付0.61亿元,增长17.9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17亿元,增长23.4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4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狠抓重大科技进步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全市共获得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各1项。全市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全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102份,成交金额6210万元。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得到加强。2004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8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10个,监督抽查949家企业11类120多种产品和商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9102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9个,接收用户106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本、专科生6585人,在校学生23311人;普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3所,招生5264人,在校学生12699人;普通中学校292所,招生77807人,在校学生230645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68363人;职业中学校24所,招生数4037人,在校学生11746人;小学校2133所,招生数53233人,在校学生35107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47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3597人。到2004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2.9%,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7.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4年,全市在对文化市场进一步清理规范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文学、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68%,有线电视用户23.5万户。全年创作大型剧本、小品小戏、女子轻音乐、话剧、歌曲及小合唱等作品10多个,恢复传统剧目8个,加工移植剧目、舞蹈节目10个。全市公开发行的报纸7种,发行1156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2万册。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313个,床位1175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2个,床位10944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2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乡镇卫生院143个,床位969张。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574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35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30人,注册护士4277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60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59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运动员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阶段赛上,参加了田径、自行车、国际跤、游泳、射击、体操等14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86枚,银牌105枚,铜牌91枚,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均列全省11个市中的第二位。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体育人口已达101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得到改善。2004年,全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继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水污染治理监管、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等专项治理工作,清理整顿排污企业,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弹。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出的Ⅱ级天气多达160天,比2004年的144天Ⅱ级质量天气增加16天。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1.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