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不含诊所保健所)290个,床位10768张,卫生技术人员1371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224个,床位9930张,卫生技术人员11746人。在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终生6693人,护师、护士3416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7个,床位352张,卫生技术人员1482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3个,床位1161张,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点占总村数的84.8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302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1998年,全市共有272人参加了全省第十届运动会的十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114枚、银牌116枚、铜牌92枚,总分数为3033.25分,金牌数、总分数、奖牌数均列全省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第十届省运会上,我市共5人7次打破7项山西省纪录,4个运动队22名运动员获得了体育运动道德风尚奖。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全市性各项竞赛活动31项次;由各基层单位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上千次,参加活动的人数达13万之多。全民健身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全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71.9%,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8728人,人口出生率为14.50‰,死亡率4.36%,自然增长率为10.14‰,基本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4.3万人。家庭户平均每户人口3.3人。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全市积极改革劳动管理制度,拓宽就业门路和就业岗位,增加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收到较好成效。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有147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63.5万人、35.4万人和48.1万人。

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1998年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68756人,通过企业内部分流和市场就业、自谋职业等渠道已分流安置41859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60.9%。有下岗职工的415户国有企业已全部组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26897名下岗职工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按规定取得了基本生活费。同时,全市还对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已培训下岗职工12614人,正在受训的下岗职工6500多人,培训率为70.9%。年末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一、人民生活和福利

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90.08元,比上年下降5.5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71.51元,比上年下降1.5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比上年增长12.11%。

扶贫攻坚、小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998年底,全市共有3个县、46个乡镇、767个村、42.36万人口越过温饱线,又有左云、大同两县和24个乡镇、331个村进入小康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34亿元,比年初净增26.29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4.46亿元,比年初净增23.31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8亿元,比年初净增2.98亿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8.79平方米提高到8.84平方米;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由14.12平方米提高到14.66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发展。1998年底市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545张,收养545人;集体供养五保户2510人。全市各类被救济人次数达3.03万人次。全市有107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镇社会服务网络也有较快的发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42个。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达55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达200多人。全市继续清理取缔21种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巩固了去年取缔土小企业374家的成果,防止了土小企业的死灰复燃;年内划拨环保专项基金240万元,对25个有污染的项目开始进行治理,对限期达标的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了检查。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2500辆柴油车和500辆汽车安装了燃油蒸发和尾气净化装置,使我市机动车尾气控制工作稳步进行;对排污企业进行了申报登记,为清理排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