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1 太原市统计局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以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为中心,积极推进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工程。

对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 80% 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下达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五年削减计划和年度指标;在 59 台 20 吨以上锅炉安装了烟气自动监测仪;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 80% 以上的 12 家企业的排污口安装了废水在线监测仪。

兴华街以北地区建成第一个面积 9 平方公里无燃煤采暖区,限期停用和拆除集中供热范围内 102 个单位分散燃煤采暖锅炉 157 台。制定和实施了《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

切实保护汾河水库水质,对娄烦县境内 42 家选矿、煤矿企业进行了整顿;对 27 家医院进行了限期治理;在 21 个造纸企业和 58 家电镀企业实施了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

在市区主要道路进出口布设 5 个固定检测点进行机动车尾气检测,对不达标车辆进行了尾气治理。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线路。在市区主要街道推行机械化清扫,面积达到 60 万平方米。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 0.177 毫克 /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14.1% ;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 0.129 毫克 / 立方米,下降 15.7% ;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为 0.037 毫克 / 立方米,下降 15.9% 。三项指标平均下降 15.2% 。全市Ⅱ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 33 天,达到 153 天。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两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功能区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 83.3% ,基本实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要求。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 2002 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出生人口 3.38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02 ‰,比上年下降 0.15 个千分点;死亡人口 1.48 万人,死亡率为 4.39 ‰;自然增长率为 5.63 ‰,比上年下降 0.30 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总人口 338.2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77.02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81.9% ;乡村人口 61.27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8.1% 。全市常住人口 322.24 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 245.69 万人;非农业人口 217.37 万人,农业人口 104.87 万人。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 3.74 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渠道的拓宽,社会保障面的扩大,以及提高工资的翘尾影响,使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7376 元,比上年增长 13.5% ,人均消费支出 5989 元,比上年增长 16.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3077 元,比上年增长 12.4% 。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551.35 亿元,比年初增长 17.2% 。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499.53 亿元,比年初增长 18.3% ;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51.82 亿元,增长 7.7% 。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市有 52.41 万名企业职工和 20.46 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障覆盖面为 95.1% ; 66.73 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 97.0% ; 41.50 万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已有 50.55 万人登记参加了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截止年末,有 8.47 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 2001 年末增长 106.5% ,发放保障金 5729.94 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444 个,社区服务中心 38 个;各类福利院 58 所,床位 1227 张,收养各类人员 713 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 273 人,分散供养 976 人。全市发放救灾款 637.70 万元,救济受灾群众 5 万余人,农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注: 1 、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以

可比价格计算。

2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