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新开线路15条,调整线路30条,线路总数达77条。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526公里,新增12公里;新增公交车辆125标台,较上年增长12%;年运送乘客9691万人次;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4613辆。 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继续提高。市区全年供水总量20113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5101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1374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供气管线长度598公里,用气人口119万人,燃气普及率85.76%;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5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93万平方米。 三、主要行业 农业:2004年,全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粮食直补、减少农业税等一系列扶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又逢日照充足、雨水适中、自然灾害较小和我市粮食品种优化程度提高等有利因素,使我市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测算,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增加值125亿元,增长7%,为1999年以来最高增幅。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增。全年猪、羊出栏分别为496.6万头和311.7万只,分别增长10.6%和7.3%;肉类总产量59.5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96.3万吨,增长5.0%;牛奶产量6.4万吨,增长30.9%。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2004年,我市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种植业呈现多元协调发展态势;产业化总量扩大、经营率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73.4万公顷和395.8万吨,分别增长3.1%和9.0%,粮食播种面积改变了连续4年负增长的趋势;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1.2万公顷和12.2万吨,分别增长5.7%和31.2%;蔬菜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总产量598.6万吨,播种面积下降1.6%,总产量增长5.6%。预计全市产业化总量达138亿元,增长51.6%;产业化率达到40.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3万公顷,年末拥有机电井9.8万眼。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8%。 工业:2004年,我市工业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加快调整,确保了全市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30.56亿元,增长25.8%,为1978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695.96亿元,增长21.6%;国有控股企业完成533.34亿元,增长14.6%;重工业完成750.52亿元,增长27.4%。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系统加大挖潜改造力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8.5亿元,增长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9.9亿元,增长23.5%;实现利税98.2亿元,增长26.8%;实现利润50.2亿元,增长26.9%。三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钢、轴承、塑料制品、白酒、烧碱、水泥分别达到2086万吨、963万吨、1246万吨、1244万吨、5.22万套、3.7万吨、44327千升、5.22万吨和711万吨,分别增长16.2%、14.9%、22.1%、31.5%、83.8%、6.6%、1.8%、12.8%和25.7%。四是主要工业企业拉动力强。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改造步伐加快,龙型效应显现,邯钢、邯邢冶金矿山局、峰峰集团等主要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内,仅三家大企业就实现利税32.7亿元,增长38.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2个百分点。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宅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增加值39.93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4089元/人,增长17.1%。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5.4%。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货运总量10508.6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铁路运输2380.6万吨,增长2.2%,公路运输8128万吨,增长10.2%;全年旅客运输量116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其中,铁路439.9万人次,增长21.4%,公路11248万人次,增长19.2%。 商业:多元化业态促进商业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78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127.6亿元,增长17.1%;农村市场零售额145.2亿元,增长15.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值87.7亿元,增长48.6%。国际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国内连锁店上海联华、省内连锁店保龙仓、北国商城与市内连锁店美食林、樱花等企业与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新世纪以及各类中小型专卖店共同促进新型商业业态蓬勃发展。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亿元,比年初新增140.4亿元,比年初增长19.9%。其中企业和城乡储蓄新增存款分别增长42.4%和14.9%。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大。各项贷款余额594.1亿元,比年初新增59.6亿元,增长11.1%,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和乡镇企业短期贷款分别增长16.2%、101.8%和8%;中长期贷款增长29.8%。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基本平衡,截至12月末,全市现金收入2249.9亿元,增长31.1%,现金支出2293.3亿元,增长31.6%,现金净投放43.4亿元,比上年增长66.9%。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亿元,增长53.7%;人身险保费收入14.9亿元,增长12.4%。 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股票成交额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4家。截止2004年底,全市在沪、深两市登记的股民已达81299人,其中本年新增299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