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邯郸市统计局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4亿元,增长18.1%,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328.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7.8万平方米,销售60.9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0.1亿元,下降22.5%。房地产开发热点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资20.2亿元,增长22.2%,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6.4%。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99.1万平方米,增长6.2%;竣工面积69.5万平方米,下降38.2%。

四、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9%。其中:进口总值4.4亿美元,出口总值2.8亿美元,分别增长106.2%和110.7%。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上年的3.7%提高到6.3%。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060万美元,年末在国外务工人数563人。

旅游:来邯旅客继续增长,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602人次,比上年增长66.0%。旅游创汇收入196.26万美元,增长60.6%。国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60万人次,增长90%。旅游业总收入35.19亿元人民币。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0家,客房2100间,客房年平均出租率50%。旅行社55家,其中,国际社1家。丛台公园和黄梁梦吕仙祠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3项,实际利用外资134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客商直接投资10640万美元,增长61.2%,提高56.9个百分点。全市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3个,新批合同外资额12992万美元。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年末,全市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29.43万人,比上年增长29.9%。全年全市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6项,有9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邯郸钢铁集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和邯郸市农科院的“高产稳产抗倒抗病冬小麦新品种邯4564选育及应用”2个项目获得河北省省长特别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50%;申报国家专利566项,授权371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23%。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招生9.96万人,初中招生19.9万人,高中招生5.3万人。现有幼儿园436所,在园幼儿12.5万人,专任教师2335人;小学3436所,在校生76.7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普通中学595所,在校生76.9万人,专任教师3.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4%,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54%,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70人,比上年增加24人,创历史最好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39200名考生中上线总人数达到32405人,上线率82.67%,文、理类本科一二批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1159人,增长率达24.4%,高于全省12.1%的平均增长水平。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4.0万人,专任教师2331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年职业学校共招生1.8万人,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6万人的招生任务。职教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对口升学再创佳绩,参加考试的3183名考生中达省定专科分数线以上人数2740人,上线率94.9%,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人教育围绕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业从业人员56.5万人次,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文化:2004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总藏书94.6万册;群众文化艺术馆20个,举办展览189次,组织文艺活动890次。在省以上艺术大赛和文艺创作评比中,获各种奖励73项。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全市拥有文物机构17个,文物藏品34918件。目前省考古队已进入赵王城工地,正在利用遥感、遥测等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勘探工作;赵王陵的2号陵5号车马坑的坚固性保护棚已完工;大名故城遗址调查、响堂山石窟防渗加固工程以及邺城北朝佛寺塔基的进一步清理工作正在进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截止2004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97%;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4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92%,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494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总数达到28.75万户。全年电台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83篇(件),居全省第三;电视台上稿245篇,其中中央台采用30篇,居全省第一。

卫生: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医院总床位19525张,执业医师8680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26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01人。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2001年开始,全市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分步实施。2004年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第四年,年末实际参保人数达到52.9万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0.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站工作已完成规划的65%,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通过验收。

体育:2004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40万人。全年组织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37.5枚、银牌58.5枚和铜牌69.5枚。全市拥有体育场4个;室外游泳场35个;运动场30个。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863.35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7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27‰,比上年增加1.3个千分点;死亡率4.71‰,比上年增加0.6个千分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254个,完成计划的208%;新增就业人数67641人;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834个;通过再就业援助、政策扶持和多渠道分流安置,有2751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计划的144%,其中:安置“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3625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足额发放,保障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控制在省控制指标4.7%以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巩固。

居民收入:全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6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5503元,增长7.2%;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36.3%。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565元,增长15.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34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43元,增长1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