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固定资产和重点项目建设呈现“一大两多”特点。“一大”,即投资规模大。全市13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9亿元,增长189%,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14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21.1亿元,增长182.4%;11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亿元,增长134.1%。“两多”,即大项目多和新开工项目多。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79个,比上年增加44个;投资亿元以上的46个,比上年增加27个。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297公里,等级公路里程47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公里。完成铁路客运量204.1万人,铁路货运量851.4万吨,公路客运量4118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22.5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142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34.3亿吨公里。 2003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9.1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1.6亿元;本地电话用户94.3万户,增长19.97%,移动电话用户91.7万户,增长52.4%,国际互联网用户17.1万户,增长21.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4、5月份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出现短暂剧烈波动之后,迅速恢复正常。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城市52.1亿元,增长12.3%。农村104.2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9.5亿元,增长12%;餐饮业15.8亿元,增长11.4%;其他行业21亿元,增长8.2%。整个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正常的良好增长态势。 市场建设稳步发展。优化整合市场资源,进一步改善交易环境,超亿元市场成交额快速增长。年末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86个,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消费品市场446个,生产资料市场40个。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拥有超亿元市场12个,成交额达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成交额最大的交易市场是清河绒毛市场,成交额达24.3亿元。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54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30177万美元,增长55.8%;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骨干企业增多,羊绒、服装、单晶硅等特色产品出口规模增加,占出口总量的95%。进口5302万美元,下降18.7%。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784万美元,增长22.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420万美元,增长19.1%。新批三资企业合同32个,合同利用外资525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和 14.9%。努力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883人次,增长9.4%;实现旅游总收入场2.3万美元,增长95.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培植和开拓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在“非典”和东庞煤矿透水双重灾害困压下,实现“四保一促”目标,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共完成财政收入3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12.9%;省级收入完成3.2亿元,增长10.2%;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亿元,增长26.1%;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8亿元,增长16.1%。全年财政支出35.7亿元,增长17.6%,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金融存贷款增加。金融业不断完善自身服务功能,努力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9.2亿元,比年初增长1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7.3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2.1亿元,比年初增长7.7%。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672.8亿元,增长26.0%;现金支出1703亿元,增长25%;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30.3亿元。 保险机构各项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各类保险项目保险金额4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保费收入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7.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80%,年内已决赔款1.7亿元,与上年持平。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新的突破,年末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6个,其中,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1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8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17件,增长19.2%;专利授权量213件,增长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集工贸总收入38亿元,增长8%。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教育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已达146万人,专任教师6.6万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高校招生14665人,增长44%;在校学生36759人,增长51.3%;毕业生6453人,增长25.9%,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小学校3025所,在校学生68388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9382人,职业学校28所,在校学生32304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文化馆17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1.5万户,增加0.91万户。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医疗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卫生机构总收入7.6亿元,其中业务收入6.6亿元,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08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3781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489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7506人,注册护士3204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13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1个,投资额18500万元。工业重复用水率94.7%,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8.2%,工业烟尘排入支队率7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4.7%。“三废”处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财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2.3亿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8个,面积98.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834个,面积33.6平方公里。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城市空气不断改善,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5元,增长8.5%。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工薪收入3995元,增长11.2%,经营净收入331元,增长26%;转移性收入2057元,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28元,增加135元,增长5.2%,其中:工资性收入874.8元,增加42.8元,家庭经营收入1777元,增加141.7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76.2元,减少54.3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03元,增长10.9%。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599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21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48元,分别增长59.9%、15.0%和24.3%;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4辆,家用电脑10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451.5元,增长17.1%;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7.5台,电话机51.9部,移动电话机15.6部;人均住房面积27.6平方米,增加0.13平方米。全市职工平均工资8874元,增长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