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统计局 2002年3月5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全力打好农民增收、国企改革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与管理四个攻坚战,确保了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89.6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82.01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7元,比上年增长7.5%。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3%,比上年上涨0.3%,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上年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6%。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37.8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2.93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第一产业213.08万人,第二产业106.48万人,第三产业118.25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累计发生下岗职工4.61万人,涉及国有企业100家,通过多种途径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92万人,再就业率为4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发放再就业资金1.42亿元,救助下岗职工36.4万人次,向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924万元,救助4.4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城乡居民收入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亏损增加;利用外资下降,经济外向度偏低。 二、农村经济 2001年,全市继续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继续打好农民增收攻坚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实力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特色畜牧、蔬菜、林果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优质高效农产品,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和优种统供工作,按照“一减四增一调”安排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产值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35万公顷,总产量38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粮食单产达到每公顷4922公斤,增长0.2%;棉花播种面积8.05万公顷,总产量8.2万吨,增长10.1%;油料播种面积6.69万公顷,总产量20.2万吨,比上年增长7.7%。“菜篮子”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认真搞好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当年造林面积3.0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4万公顷,飞播造林1.34万公顷。全年完成林业产值2.8亿元。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畜牧业按照养殖业品种布局和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养殖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安全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蛋鸡、瘦肉型猪、优种羊、獭兔、奶牛五大养殖基地。全年畜牧业完成产值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9%。肉类产量、禽蛋产量、猪、羊存栏均比上年稳定增长。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完成渔业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水产品养殖面积5567公顷,总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鱼类产量2.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0.3%。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1年,全市按照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和能力配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扶持龙型经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永年蔬菜、鸡泽辣椒、大名花生、馆陶鸡蛋等22个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完成销售额61.9亿元,有5个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特色产业之乡”。积极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全年建成龙头企业33家,销售额达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比上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达到34.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把水利建设摆到农业基础建设的突出位置,多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年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年末拥有机电井9.7万眼,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3.8万公顷。全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78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66台,小型拖拉机7.4万台,分别比上年增加611台和1202台;化肥使用量(实物量)165.0万吨,农村用电量12.2亿千瓦小时。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提高“农”字头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构筑新的产品产业结构。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实交税金11.5亿元,增长11.2%;净利润75.2亿元,增长12.9%。个体私营企业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8.6%、18.4%和16.4%,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步伐,确保了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和经济效益的继续回升。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45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总产值34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63.68亿元,增长4.6%;重工业完成产值283.68亿元,增长13.3%。 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7家,全年完成增加值8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1.2亿元,增长11.3%;实现利税32.9亿元,增长14.7%,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9%、76.8%和75.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2.66亿元,增长1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6.4%;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3.09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增长57.5%。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7%。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0.63亿元,增长14.4%;实现利税总额39.16亿元,增长10.3%;亏损企业76家,亏损企业亏损额3.01亿元,比上年减亏0.8%;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2.70亿元,比上年增亏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