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邯郸市统计局

九、科技与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自身实力得到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06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30项。2001年全市有115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完成12项市指令性推广重点农业技术成果和21项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专利申请397项。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752家,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1.8亿元。1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厂办科研开发机构,经省复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市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84.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发展到684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6亿元。

基础教育又有新发展。2001年,全市小学招生12.66万人,初中招生21.51万人,高中招生3.43万人。现有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6.4万人,专任教师812人;小学4124所,在校生109.5万人,专任教师3.73万人;普通中学621所,在校生68.29万人,专任教师2.9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9%,万人平均高中在校生达到104人。普通高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数比上年增加了5所,在校生增加12000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省定专科上线人数达到15605人,比上年增加3302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迈出新步伐。全市职业中学25所,在校生达到50030人,专任教师达2169人;全市有52%的乡镇成人学校达到一类校标准,有41所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33万册;群众文化艺术馆1个,举办展览170次,组织文艺活动60次。在省以上艺术大赛和文艺创作评比中,获各种奖励160多项。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拥有文物机构17个,文物藏品31253件,赵王城、赵王陵、磁山文化、磁州窑、北响堂石窟等五大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2001年,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整体宣传水平,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拥有广播电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93%;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84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78%,比上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523座。全年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619篇,获省级以上奖励68篇。“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卫生系统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和卫生执法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617个,床位2.0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其中医生1.05万人。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1年,全市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25万人。全年组织7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50枚、银牌57枚和铜牌49枚。全年共向省级以上优秀队输送15人,省体校13人,中国足校11人,各大专院校41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大面积、长绿期、敞开式、宽视野”指导思想,重点实施了一环、三口、四场、九路、十园和三个公园等绿地建设和改造工程。2001年市区完成植树188万株,新建、改造绿地11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2%,形成了以游园建设、道路绿化、广场绿地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立体格局,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林城市。城市道路建设又有新发展。2001年,城市新建改造道路30公里。全年综合改造干道13条,小街巷18条,铺设彩色便道1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2平方米。城市保障能力明显提高。2001年末,市区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55.5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50%;供热普及率60%;用气普及率96%;2001年,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新增车辆152部,新增运营线路10条,为居民出行提供了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一步进展。2001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条主线,坚持多措并举,开展攻坚,保证了全市空气、地面水、噪声等环境质量均有明显好转。企业治理设施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滏阳河省控6个监测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的天数由上年的17周增加到20周。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率达95.0%,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95.0%;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1.9%、93.4%和70.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1.5%;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51.2%。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末,全市总户数218.2万户,总人口84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5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9‰。

职工工资稳定增长。2001年末,全市拥有职工总数77.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9.0万人,集体单位职工9.2万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52.6亿元,比上年增长8.7%。职工年人均工资6774元,增长12.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7702元,增长13.1%。全市年末在岗职工63.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0.5万人,集体单位职工6.3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882元,增长13.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8667元,增长13.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630元,比上年增长5.1%;人均消费性支出4669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用于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1.5%;居住支出增长40.3%。年末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6台,空调器38台,摩托车18辆,影碟机24台。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4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0元,下降0.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