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及省重大决策部署,全力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影响,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大投资与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国企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整体经济达到了近年来最好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原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38.6亿元,增长12.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降0.2个百分点和高2.7、1.2个百分点。人均GDP7589元, 比上年增加95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4:57.1:27.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0.9%,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6个百分点。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6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1万人。全市出生人口为6.2万人,出生率9.2‰;死亡人口为2.9万人,死亡率4.4‰;自然增长率4.8‰,提高1.1个千分点,性别比例为103.1:100。 物价水平平稳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城市和农村同步上涨2.3%。分类别看: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及居住类上涨,衣着、烟酒、交通和通讯及家庭设备、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价格下降。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79.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95.1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2.1亿元,增长50.9%;牧业产值67.0亿元,增长2.1%;渔业产值0.4亿元,下降6.7%;全市除粮食生产和油料生产由于播种面积调减,总产量出现下降外,棉花、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41.2万吨,减少3.3%;油料13.8万吨,减少9.7%;棉花12.2万吨,增长16.0%;蔬菜251.0万吨,增长9.9%;园林水果68.7万吨,增长3.6%;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38.4万吨,增长5.0%;牛奶10.8万吨,增长27.5%;禽蛋51万吨,增长2.9%;水产品0.6万吨,增长1.8%。年末生猪存栏2.1万头,增长4.4%;当年出栏肉猪2.6万头,增长8.5%。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5千公顷,减少6.5%,棉花播种面积为132.4千公顷,增长25.1%;油料播种面积59.8千公顷,减少8.4 %;蔬菜播种面积为57.4千公顷,增长8.5%。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牧、蔬菜、果品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8%。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例为64.3:1:29.5:0.2:5。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388亿元,增长16.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729.8万千瓦,增长2.6%;农用运输车辆155981台,增加9865台;当年机械收获面积减少6.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5万吨,增长0.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年末机电井11.1万眼,农村用电量19.5亿千瓦小时,与去年持平。完成造林面积3.3万公顷,年末实有林面积20.1万公顷,增长11.4%;森林覆盖率21.1%,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1.6亿元,增长19.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44.5亿元 ,增长19.5%;重工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9.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9.9%;集体企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7.7%;外商及港奥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增长28.2%和21.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3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实现利税总额4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3.4%。亏损企业57个,亏损企业亏损额12445万元,比上年减少1211万元。 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了新发展,入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增长12.4%,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6.4亿元,增长16%。 主要产品产是增长较快。原煤821万吨,下降18.5%;发电量93.7亿千瓦小时,增长2.1%;钢产量303.1万吨,增长41.6%;成品钢材217.2万吨,增长27.1%;生铁296.2万吨,增长55.2%;煤气1437万立方米,增长16.6%;化肥4.9万吨,增长1%;水泥485.5万吨,增长25.2%;平板玻璃1165.1万重量箱,增长1.9%;机制纸及纸板36.4万吨,增长5.2%;纱4.7万吨,增长19.8%。方便面32.1万吨,增长3.1%。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增加值5.6亿元,增长8.5%,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全市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同比快20.5个百分点,创近7年来最高增速。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94.5亿元,增长46.2%;城乡集体投资70.9亿元,增长16.5%;城乡个人投资52.1亿元,增长21.5%。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45.1亿元,增长45.5%;更新改造投资37.1亿元,增长31.0%;房地产开发投资10.8亿元,增长148.9%。地方项目投资86.6亿元,增长45.3%。年内新开工项目654个,全部投产项目498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15个,完成投资14.3亿元。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49.6亿元,增长56.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35.0亿元,增长54.2%。以煤炭、黑色,有色金属为主的采掘业投资4.4亿元,下降27.9%;以冶金、机械工业为龙头的制造业投资37.7亿元,增长91.4%。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