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7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力打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改革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与管理四个攻坚战,确保了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12元,比上年增长9.3%。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316.6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232.11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0%、48.5%和35.5%。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继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投资重点集中于住宅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资40.3亿元,增长5.2%;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8.5%。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单位投资是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16.72亿元,增长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3.6%,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 消费市场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逐步加快,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医疗保健、娱乐文教服务和交通通讯等领域。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85元,增长6.8%,其中,用于医疗保健支出663元,增长70.0%,用于娱乐文教服务支出549元,增长33.3%;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464元,增长27.1%。 出口增幅较高。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市积极推进产品出口工作,狠抓产品出口增长点,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出口总值达到109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增幅比上年提高53.3个百分点,扭转了上年出口下降的局面。 市场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4%,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7.3%。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53.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28亿元,增长18.7%。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3.6亿元和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13.3%;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95亿元和1.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0.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0亿元,增长16.8%。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年内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快建设进度,市内滏河大街南延、丛台路、联纺路东延、邯钢路、幸福路、渚河路、广泰路、新兴大街、前进大街、陵西大街、浴新大街等翻新改造进展顺利。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3.8%。年末,全市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325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2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 危旧房改造:全年城区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8.9亿元,拆除房屋1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9.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000余户,截止到年底,全市危旧房改造工程开复工总面积达到93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48万平方米,竣工34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和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从2000年开始,全市先后分7个阶段实施了数十项控制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使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2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19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4%,超过年初确定的160天的目标。全年城市近郊区共有358台燃煤锅炉得到治理。机动车尾气路检达标率已达80%。积极治理工业污染,已关停所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五小企业。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2002年市区共完成植树258.1万株,绿地建设911万平方米,改造、扩建了5个公园,新建了29个小游园。截止2002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25%,其中市区绿化覆盖率41.41%;全市建成区绿地率18.01%,其中市区绿地率31.22%;全市公共绿地面积1333.09公顷,新增299.22公顷,比上年增长29%。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沁河清淤、垃圾填埋场完成,西污水处理厂正加紧施工。目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垃圾卫生填埋厂一期工程日处理垃圾1200吨,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8%。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533辆,运营线路网长度977公里,新增205公里,比上年增长26%;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6288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9275.9万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13%。 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供水总量28862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9087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2370公里,供水能力达185.34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100%;供气管道长度656.49公里,用气户数345778户,用气人口143.88万人,燃气普及率58.02%;城市热力管网集中供热面积达144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88.5万平方米。 三、主要行业 农业:2002年,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新要求,全市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产克服了严重的干旱及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4%,增加值增长4.0%。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增。全年猪、羊出栏分别为415.34万头和276.71万只,分别增长6.3%和5.0%;猪牛羊肉产量39.5万吨,增长5.8%;禽蛋产量84.8万吨,增长5.7%;牛奶产量4.1万吨,增长18.5%。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今年全市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种植业内部传统大宗农作物粮、棉播种面积继续减少,蔬菜、果品、油料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业化总量扩大、经营率提高。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152万亩和373万吨,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22.8万亩,总产量下降3.2%;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18.2万亩和7.98万吨,播种面积减少2.6万亩,总产量下降2.5%;油料播种面积100.9万亩,总产量19.6万吨,下降3.0%;蔬菜播种面积180.1万亩,总产量510.6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增长5.7%和11.4%。产业化总量达到81.9亿元,增长9.8%,产业化经营率35.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2.9万公顷,年末拥有机电井9.8万眼。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9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四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提高“农”字头乡镇企业;发挥传统优势,构筑新的产品产业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大力调整结构和推进私营经济发展。据乡镇企业局资料显示,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3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交税金13.1亿元,增长14.2%;净利润86.7亿元,增长15.0%;出口产品交货值完成10.9亿元,增长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