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唐山为目标,紧紧抓住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2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367.4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739.05亿元,增长13.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11.6:57.3:31.1调整为10.8:57.9:31.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2947元,比上年增长13.9%。按年末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4235美元。 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4%。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食品类上涨2.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衣着类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则分别下降0.5%和0.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6%,涨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涨幅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食品其中:粮食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1.32.11.90.42.80.6-0.50.2-0.32.3 1.22.22.1持平4.11.0-1.4-0.2-0.52.1 1.41.81.51.0-0.2-0.31.81.2持平2.7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94.4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4.73万人,比上年减少6.91万人。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累计达16.3万人次;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5.69万人,增加6.9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3.99万人,增加6.18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5%,低于省达控制目标0.15个百分点;全年有3.1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对偏弱,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快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服务能力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程度亟待提高;对外开放规模偏小,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节能降耗任务依然繁重。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196.55亿元,林业产值10.86亿元,牧业产值157.85亿元,渔业产值47.44亿元,分别增长6.6%、16.9%、7.7%和2.5%。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7.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8.22万亩,总产量282.51万吨,增长4.1%,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棉花播种面积49.20万亩,总产量3.76万吨,增长3.3%;油料播种面积112.02万亩,总产量23.42万吨,增长0.8%;蔬菜播种面积263.04万亩,总产量1225.8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设施蔬菜319.9万吨,设施菜和露地菜的比例接近1: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11.8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11.10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3%,比上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年末实有果树面积214.1万亩,干鲜果产量223.8万吨(含果用瓜),同比增长6.1%,其中板栗产量4.34万吨,增长6.4%。 畜牧水产业带动作用增强。全年肉类总产量83.6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5.1万吨,增长6.0%;禽蛋产量39.3万吨,增长7.4%;奶类产量137.6万吨,增长17.2%,其中牛奶产量132.1万吨,同比增长18.1%。目前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较大乳品企业达19家,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乳品企业加工集群,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奶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并被授予“全国牛奶生产强市”称号。全年水产品产量52.6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1.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1.1万吨,分别增长2.5%和8.8%。全市海水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53.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水产品养殖带建设初具规模,养殖产品比重达60.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支出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0.26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02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86.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农村用电量102.97亿千瓦时,增长27.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区域产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发展模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迈出较大步伐。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2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0.04亿元,增长2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19.39亿元,同比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87.17亿元,增长2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76.13亿元,增长24.1%;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增加值98.11亿元,增长28.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0.2%。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87.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5%,同比增长23.4%,比轻工业快7.5个百分点。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增大。在重工业产品中,生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0%,粗钢增长18.9%,成品钢材增长32.6%,原油增长34.0%,焦炭增长21.5%。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基础能源、优质建材、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五大产业基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9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轨初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额42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实现利润277.93亿元,增长4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8.97亿元,增长34.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51.76亿元,增长50.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70.14亿元,增长16.4%;私营企业实现利润41.27亿元,增长65.2%。行业盈利面继续扩大,在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实现盈利,其中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有24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5.2%,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8.39%,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