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国税收入72.04亿元,地税收入49.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2%和16.0%。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存、贷款同步增长。2003年底,全市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1076.4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8亿元。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为7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51.50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072.80亿元,现金支出3135.54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62.7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3.04亿元,比年初增加99.13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237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各类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人寿险市场迅速扩大,人寿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41.2%,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8.3%。赔给付金额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投资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7公里,新增道路面积20.16万平方米。新铺燃气管线67公里,扩供管道煤气用户9119户。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万平方米。利用世行和国外基金贷款建设的市中心区和周边区扩供水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公交营运车辆43部,北郊公交客运枢纽中心建设征地工作基本完成,2004年计划开工建设。村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全市村镇铺装道路460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75公里,排污管道52公里。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积极开展营造城市森林活动,共植树154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310.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8%,绿地率达到36.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4.41个百分点和2.4平方米。继续实施东部、南部采煤下沉区绿化工程,环市区生态绿化圈建设已正式启动。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完成治理项目26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94%,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97.31%;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8.44%;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8%,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24家全工艺水泥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全面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共检查各类排污企业2267家,查处不法排污企业577家。全市共有1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31个绿色环保社区,市中心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242天,比上年增加44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加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取得科研成果8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60项,国内先进12项,获省级科技技术奖励2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1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650项。技术交易额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在科研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河北理工学院完成的“薄板坯连铸连轧辊磨损行为的预报系统研究”项目、开滦集团公司完成的“震害的场地破坏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项目、河北省稻作研究所和唐山市滦下灌区管理处共同完成的“冀东盐渍化土壤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华北煤炭医学院完成的“脑动脉硬化对视路血供影响的形态与视野缺损的探讨”等15个项目。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167所,在校生133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同比增长1倍,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升学率达到71.9%。小学生在校人数50万人,儿童入学率为99.9%。幼儿园在园儿童12万人,全市拥有盲聋哑学校14所,就读学生1883人,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影剧院和开放礼堂7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图书馆13个,总藏书134万册,年借阅人数105万人次。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9.26万户。 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取得了防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医院113所,医院床位达2.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预防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适龄儿童基础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6%,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明显下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4次,获个人单项金牌77枚。承办了4项国际、国内比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市建成健身路径97条,社区健身苑10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体育经营单位18家,有体育运动场地65个,其中体育场馆11个。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8元,比上年增长8.1%。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6530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22.9%。恩格尔系数为35.93%,比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31台,电冰箱99台,冰柜30台,洗衣机104台,摩托车32辆,空调器46台,家用电脑27台,家用轿车2.5辆。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 据对农村1250户居民抽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7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95台,电冰箱60台,洗衣机90台,摩托车55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4.9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88.8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584元,比上年增长11.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9万人,覆盖率达99%。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16.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2.3万人,其中企业57.5万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2.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全年累计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34亿元。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95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