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唐山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奋勇争先,创新务实,努力走在全省最前列”为目标,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攻坚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见成效,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其主要特点是: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物价总水平小幅回升;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制继续完善,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据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94亿元、714亿元和38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1%、17.4%和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387元,比上年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为15.0:55.1:29.9。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电、水、煤、运等瓶颈制约突出;对外开放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经济外向度较低;消费增长偏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比重偏小,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一、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继续向特色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19.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9万亩,比上年调减15.0%,全年粮食总产量231.5万吨,比上年减少11.1%。棉花、蔬菜、油料、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86.7%,总产量3.5万吨,增长93.2%;油料播种面积增长5.2%,总产量24.5万吨,增长12.4%;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增长5.9%,总产量1249.6万吨,增长6.0%;干鲜果总产量209.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一批特色果品种植园区相继建成,蔬菜品质提高较快,种植业整体生产效益得到提高。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较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9%。

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畜牧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70.1万吨,比上年增长9.2%;禽蛋产量34.9万吨,比上年增长6.4%;奶产量70.3万吨,比上年增长36.8%。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6%。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水产品产量45.6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8.4万吨,比上年增长1.8%;淡水产品产量17.2万吨,比上年增长7.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5%。年末机电井13.1万眼,比上年增长0.8%,其中已配套机电井12.6万眼,比上年增长1.6%。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初具规模,一批采用新技术,引进、培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得到广泛推广,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有新进展。通过积极实施“龙企富民工程”和项目带动,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我市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企业依托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产品市场服务的优势行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和经济效益均获较大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利税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系统充分利用宏观经济需求迅速扩张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非国有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传统优势行业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规模扩张,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6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39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50.23亿元,增长14.1%;股份制企业完成218.80亿元,增长30.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51.90亿元,增长37.0%。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全市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55.86亿元,增长29.3%;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0.01亿元,增长10.2%。在重工业产品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30.3%,成品钢材增长73.4%,生铁增长60.4%,水泥增长22.3%,卫生陶瓷增长20.8%,原煤增长9.3%,焦炭增长9.8%,纯碱增长15.5%,发电量增长7.0%;在轻工业产品中,服装增长6.4%,机制纸板增长10.0%,日用陶瓷下降13.5%,原盐、白酒、纱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投入,钢铁、能源、建材等支柱行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总产值92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6.6%。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产品产值达到30.4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5%。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高速增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产品销售率达99.13%,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9.15%,总资产贡献率13.73%,流动资产周转率2.12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8.36%,全员劳动生产率74785元/人。

建筑业生产和利润持续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