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1 石家庄市统计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个,艺术表演场所22个。文化馆、群艺馆25个,公共图书馆21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9.2%,电视综合覆盖率98.9%。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02个,其中医院12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5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5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8万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1万人。各级体育比赛纷纷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展开。全市举办、承办市级以上运动会44项,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5000人次。我市选手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213枚,银牌138枚,铜牌125枚。年末全市拥有健身路径275条,比上年增加104条。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3亿元。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竣工,省会槐南路西段、体育大街等道路新、改建工程竣工。旧城改造全面推进,市政配套逐步完善。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562.0公里,增长0.2%,道路面积1023.0万平方米,增长2.3%,排水管道长度达974.0公里,增长3.0%。全市有水厂8座,日产水能力78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1152公里,全年供水量1.8亿立方米。城市公用事业继续发展。煤气、天然气管道长度370公里,年内新增天然气用户2万户;供热管道总长度248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8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350万平方米。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78条,营运车辆1619辆,营运线路长1100公里,年客运总量17539.8万人次,受“非典”影响比上年下降9%。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集中力量开展了重点区域综合整治、重点污染企业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等专项战役,城市环境有了明显改变。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211天,比上年增加了30天,占全年57.8%。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达标面积137.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88%,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个、10个和7个百分点。园林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城市公园28个,公园面积421.0公顷,比上年增加148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841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4439公顷,分别增加304公顷、33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1元,比上年增长6.9%,人均消费性支出6094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394元,增长4.6%,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空调、钢琴、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拥有量比上年明显增加。截止2003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22台,电冰箱101台,洗衣机99台,空调器92台,钢琴3架,移动电话65部,电脑25台,家用汽车1辆,空调、钢琴、移动电话、电脑分别比上年增加5台、0.5架、12部、4台。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93台,洗衣机76台,空调5台,移动电话15部,电脑1台。

注:本统计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年快报数据。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近期国家统计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进行了改革,一是以后只有全国的该指标才称“国内生产总值”,除全国外,各地的该指标称“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该指标,用行政区的名字冠之,例如河北省的该指标称“河北省生产总值”,但仍可简称“GDP”。二是以新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核算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例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加值。三是在计算增长速度上价格的使用进一步作了改进。

⒈石家庄市生产总值(GDP)(即原石家庄市“国内生产总值”):指石家庄市辖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该指标强调区域(地域)原则,在石家庄市区域(地域)内的中央、省属、市属及其以下单位(企业)以及私营、个体、中外合资、外资企业单位(企业)等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都要计入石家庄市生产总值。

⒉增加值: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固定资产折旧)。

⒊三次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分为七部分,即:(1)基本建设投资,(2)更新改造投资,(3)其它投资(没有列入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计划的投资),(4)房地产开发投资,(5)城镇集体投资,(6)农村非农户(即农民集体)投资,(7)个人投资(包括城镇私营、个体、个人投资、农村个人投资)。其中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

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这个指标反映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规模,是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实现程度,以及货币流通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

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取得。是农民全年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生产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实际收入。它可用于生产、非生产投资,改善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用在分配的支出和结余的收入,用于衡量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农民全年总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部分。

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采用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取得。是指城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我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要求,在市区范围内随机抽选出400户调查样本,以常年记帐方式取得原始调查数据,经过科学汇总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主要是用于生活方面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