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种种困难,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物价平稳,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平稳,政治安定,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87亿元、570亿元和34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11.5%和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15元,比上年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0:51.7:31.3。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机制转换滞后,技术改造步伐不快,经济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快;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2年,全市广大农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克服了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粮、棉、油播种面积进一步压缩,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260.4万吨,比上年减少4.8%;棉花总产量1.8万吨,比上年减少10.0%;油料总产量21.8万吨,比上年减少13.0%;蔬菜总产量达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8.4%;干鲜果总产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4.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2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89%。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随着区域特色养殖规模的扩大,产业化经营率的提高,主要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为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64.2万吨,比上年增长3.9%;禽蛋产量32.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奶产量51.4万吨,比上年增长23.5%。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远海捕捞、海水综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及稻田养殖得到迅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43.9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长4.5%;淡水产品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4亿元,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6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抗倒伏、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加大,名优新特产品增加,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年末机井达到13万眼,比上年增长2.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26.9万亩,比上年增长2.7%。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了对龙头经济组织的管理,龙头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了生产基地建设,2002年我市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利税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工业系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和升级,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0.1亿元,增长7.5%;股份制企业完成125.9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30.8亿元,增长12.5%。分轻重工业看,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9.9亿元,增长3.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42.1亿元,增长17.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26%。在重工业产品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22.2%,钢增长57.9%,成品钢材增长34.8%,生铁增长45.7%,水泥增长42.2%,釉面砖增长17.1%;洗精煤、焦炭、纯碱、发电量等均有较快增长。在轻工业产品中,机制纸增长75.9%,原盐增长8.2%,日用陶瓷增长15.6%,纺织类、酒类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狠抓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全市工业系统一直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市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和传统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我市传统工业优化升级。随着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水泥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支柱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上述五大行业(规模以上)共完成增加值160.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不大的传统工业投入减少,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产品产值完成23.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利润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8.99%,总资产贡献率10.67%,流动资产周转率1.95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69%,全员劳动生产率55030元/人。 建筑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 三、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以北京“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为契机,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资金投向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注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利税项目的投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5亿元,比上年增长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