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围绕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工业城市的目标,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带、环、区、廊、点、面”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和0.49平方米。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年扩供管道煤气用户1.1万户,扩供集中供热面积55.5万平方米,既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发展。2002年新增大中型公交营运车辆117部,新建港湾式停车站35处。调整改造老线路,开辟新线路,推行“公共汽车小区行”战略,年内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98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9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5.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6.4%。污染源深化治理逐步推向深入。50家全工艺水泥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境内189座石灰窑停止使用或拆除,对8家2万吨以下不稳定达标的生料造纸厂实施了关停或取缔。全市对699台(套)超标燃煤设施进行治理,烟气黑度达标率达到99.3%。全市共建成10个绿色环保社区,中心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198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我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煤炭、冶金、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推行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技术、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全市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机构,8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撑作用和创新能力日趋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69项,国内先进11项。在科研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高早强特种油井水泥”、“5×7片式压控晶体振荡器”、“河北稻区飞虱种群调查及识别技术”、“户用超声热力计”、“荞麦花叶总酮提取工艺及降糖、降脂作用和机制研究”5个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25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654件。签订各类技术交易额1.66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76所,在校生129.18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同比增长56.0%,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22万人。全市高校招生比上年增长68.0%。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69.5%。儿童入学率为99.8%。幼儿园在园儿童12万人,全市拥有盲聋哑学校14所,就读学生866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我市广泛组织了文化进社区活动,荣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和组织奖,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提高了唐山传统艺术在全国的知名度。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影剧院和开放礼堂7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图书馆13个,总藏书133万册,年借阅人数101万人次。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2.1万户。 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8%,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预防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适龄儿童基础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7.6%,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明显下降。全市共有各类医院482所,医院床位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我市大力兴办群众体育事业,举办了唐山市“第二届群众体育艺术节”,参与健身群众达100多万人次。全市共筹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承办了6项国际、国内比赛,被评为河北省最佳赛区。发展一级裁判员5名,国际级裁判员1名。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开发建成了占地350平方米的台球俱乐部,500平方米的健康城,全年新增体育经营单位81家,有体育运动场地64个,其中体育场馆24个。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4次,获个人单项金牌54枚。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45所,入敬老院人数达6796人。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加大,有47万灾民得到及时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不断创新,建成252个社区居委会“星光老年之家”。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比上年增长7.1%。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6033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食品支出2230元,比上年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为37.0%。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98台,冰柜31台,洗衣机100台,摩托车25辆,空调器38台,家用电脑20台。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使用面积15.2平方米。 据对农村居民1250户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7元。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93台,电冰箱56台,洗衣机88台,摩托车54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6.6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80.8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427元。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3.9亿元,比年初增加62.6亿元。 十一、人口 我市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年末全市总人口702.7万人,其中市区292.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万人和1.6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04.8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非农业人口197.9万人,比上年增加4.0万人。人口出生率9.40‰,死亡率5.54‰,自然增长率3.85‰,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0.3个和0.8个千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