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5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2)
进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1.5亿美元,增长50%。其中,进口70.3亿美元,增长48.5%;出口11.2亿美元,增长58.5%。保税区企业充分利用区域政策优势,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促进了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2005年,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由上年的601家增至910 家,增长51.4%。其中,开展出口业务企业623家,增长71.1%;开展进口业务企业596家,增长36.4%。 企业出口多元化发展。2005年,保税区对152个国家与地区实现了贸易出口,比上年增加19个。对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增长显著,出口额分别为1.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7亿美元,增幅分别达到80%、41.3%和2.8倍。出口贸易方式由原来的以保税仓储出口为主,发展为一般贸易与仓储贸易齐头并进。2005年,保税区一般贸易出口与保税仓储出口分别为6.6亿美元和4.6亿美元,合计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9.6%。企业出口商品共涉及1660个品种,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电子产品、精密仪器、食品及服装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出口额保持较高增长。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出口额首次超过亿美元,达到1.4亿美元,增长64.6%。 进口贸易稳步增长。2005年,保税区从9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进口,较上年增加13个。从日本、韩国、新加坡进口额位居保税区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前三位,分别完成进口额11亿美元,10.3亿美元和5.8亿美元,合计实现进口额27.1亿美元,占保税区进口额的38.6%。保税仓储进口继续推动全区进口额强劲增长。全年保税仓储进口额65.8亿美元,增长45.6%,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0.4%。一般贸易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一般贸易进口额4.1亿美元,增长1.2倍,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全年电信产品及电子配件产品进口额23.3亿美元,增长1.4倍,占全区进口额的33.2%。居进口额第二、三位的商品是汽车与食用油,进口额分别为8.6亿美元和2亿美元。 3.工业 保税区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生产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增长78.3%;实现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32.1%。工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4%,比上年提高0.4 个百分点。 以金属材料加工、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高新纺织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港保税区与空港加工区分别实现产值145.7亿元和16.5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89.8%和10.2%。海港保税区已形成金属材料加工、食品深加工、机械设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布局。全年四大产业合计实现产值143.2亿元,占海港保税区工业产值的98.3%。空港加工区已有21家工业企业投入生产,主要行业涉及金属材料加工、绿色食品、高新纺织、汽车零部件制造业。2005年,上述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9亿、2.3亿、1.8亿元和0.9亿元。 随着保税区投资运营环境的优化,一批工业企业快速成长壮大。2005年,保税区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较上年增加了10 家,产值合计144.2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88.9%。这些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38.6%,占工业总量的75.6%。海港保税区与空港加工区新增工业企业以大中型居多,呈现建设快、投产快、产值高、效益好的特点。2005年,保税区新投产工业企业29家,实现产值46.1 亿元,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7%。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3.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4.信息服务业 以移动通信为主的电信业稳步发展。2005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增长5.6%;电信业务总量45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总额16.8亿元,增长23.6%。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已超过10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8%。 5.金融及其它服务业 保税区各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合理控制信贷规模,存款保持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年末贷款余额151.8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40.5亿元,比年初增加38.7亿元。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增长30.6%。社会服务型企业着力于技术服务领域的拓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2亿元,增长29.1%。 三、招商引资 保税区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注重产业配套、产业链接,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水平高、关联度高的项目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5年,新批外资与内资企业1258家,增长28.1%,协议投资总额45.6亿美元,增长60.9%。行业涉及贸易、物流、加工、房地产开发、公路建设、投融资机构等多项领域。其中,贸易项目796个,占项目总量的63.3%,增长24%;物流项目134个,占项目总量的10.7%,增长86.1%;工业项目68个,占项目总量的5.4%,增长1.5%;其他项目260个,占项目总量的20.6%,增长29.4%。 2005年,完成合同外资额20.7亿美元,增长35.8%,占全市总量的28.3%;外资实际到位7.7亿美元,增长36%,占全市总量的21%。新批外资项目338个,增长31.5%。其中,贸易项目208家,较上年增加69家,增长49.6%;物流项目15家,工业项目48家。投资总额38亿美元,增长59.8%,项目平均投资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达到1125万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9个。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家。外资企业增资踊跃,科灵思再生铜材、太平洋汽车配件等30个外商及港澳台项目实现增资,增资总额2.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2.6亿美元,增长87.6%,单位项目平均增资规模871万美元。 2005年,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保税区投资注册企业,较上年增加了10个。按项目数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香港89个、韩国60个、美国40个,分别占外资项目数的26.3%、17.8%和11.8%。按投资额排名,列前三位的分别为香港6.9亿美元、韩国1.8亿美元和加拿大1.6亿美元,分别占外资投资额的33.3%、8.6%和7.7%。 2005年,新批内资企业920家,吸引投资额62.6亿元,增长65.8%,占全区投资总额的16.7%。项目平均投资规模680万元,增长30.5%。“三北”地区投资额增长显著,为服务与辐射“三北”地区,构建与“三北”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三北”地区在保税区注册企业842家,投资额60.8亿元,分别占全区内资企业总量的91.9%和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