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2005年经济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0 天津市统计局

截至2005年底,保税区累计批准各类企业10391家,其中外资企业5136家,内资企业5255家。投资总额179.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0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5亿美元。贸易企业8145家,占项目总量的78.4%,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21万美元;物流企业567家,占项目总量的5.5%,项目平均投资规模238万美元;工业企业612家,占项目总量的5.9%,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26万美元。美国美林、美国通用汽车、加拿大马格纳、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韩国三星、日本丰田通商等世界500强企业在保税区投资企业57家,保税区开放型经济已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建设

保税区不断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与双稳健政策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将扩大招商引资与调整投资结构相结合,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投资协调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1亿元,增长44.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2亿元,企业项目投资52.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9亿元,增长9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2 亿元,下降2.2%。至2005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4亿元,竣工房屋面积245.1万平方米。

企业项目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投资主体。2005年,企业项目完成投资52.9亿元,增长90.5%,占总投资的85.1%,比重较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65个,建筑面积125.4万平方米。2005年底,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97.6万平方米。60家企业年内竣工并投产运营,建筑面积75.3万平方米。至2005年底,区内企业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71.3亿元,物流项目投资23.1亿元,商贸和服务项目投资37.7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5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亿元。其中,海港保税区完成基础设施1.5亿元;空港加工区7.2亿元;空港物流区 0.5亿元。海港保税区第二条燃气输送管道、调压站建成通气;大无缝工业园110KV变电站实现供电;六号汪子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京门大道拓宽改造如期完成,改善了区内和周边的交通环境。空港加工区铺设道路约80公里,完成道路绿化面积220万平米、雨污水泵站2座,建成35KV变电站3座,形成了8.5万KVA的供电能力,建成110t/h燃气热源厂和140t/h燃煤热源厂各一座,完成袁家河改造工程和引滦原水管改造工程及纺织工业园东丽湖35KV供电电缆敷设前期工作。至2005年底,三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2 亿元,形成能力为:供水7.8万吨/日,供电120兆伏安,供热193吨/小时,供气32万立方米/日,通信12.7万门。

海港保税区物流与工业项目投资踊跃,区域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物流项目投资额4.1亿元,增长1.2倍,工业项目投资额16.7亿元,增长1.1倍。保税物流园区内振华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竣工投入运营,天保名门国际货运公司、锦佳物流等项目相继投资建设,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惠鑫大豆、嘉里粮油、世京化学等工业项目于年内竣工并投入运营,推动了区域工业经济的提速发展。

空港加工区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工业投资增长显著。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加工型项目成为工业投资主体,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了促进作用。2005年,空港加工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5.8 亿元,增长1.9倍。其中,麦格纳技术与模具系统项目、丰田合成精密仪器项目、沃德营养保健品等一批具有新产品、新工艺等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投资16亿元,占全年工业总投资的40%。金威啤酒、高利尔包装、丰田合成、东南钢结构等工业项目即将竣工投产,为推动空港加工区绿色食品、电子元件制造业、印刷及包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提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空港加工区物流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增长7.2倍。康华物流、木村进和等物流项目的投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工业与贸易业的健康发展。空港国际汽车园基本建成,并于1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对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商贸中心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体封顶,经济型酒店开工建设,金融街、海关大楼、五星级酒店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空港物流区联合信华仓储工程(一期)等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为拓展航空物流产业奠定了基础。

五、科技

保税区大力推进科技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发展步伐。促进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保税区。加强与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工业生物研发转化基地和南开大学等一批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在空港加工区落户,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国家“863”攻关项目,扶素康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项目的研发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专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南开大学铜铟硒太阳能电池项目落户空港加工区,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年共完成专利申请122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实用新型专利67件。

六、劳动就业

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人才,为全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5年末,保税区从业人员7.8万人,当年新增就业0.5万人。其中,中方从业人员7.7万人,外籍从业人员913人。

工业、贸易及物流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2005年末,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9万人,新增就业0.3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4.4%。贸易企业从业人员2.6万人,新增就业0.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3.3%。随着物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物流业从业人员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末,物流企业从业人员1.8万人,新增就业0.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3.1%。

2005年,保税区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24.9亿元,增长12.7%,人均月劳动报酬2513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中方人员月均劳动报酬2425元,比上年增长12.2%;外籍人员月均劳动报酬11547元,增长1.8%。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较高,月均劳动报酬3802元,增长22.1%;贸易企业从业人员月均劳动报酬2406元,增长16.8%;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月均劳动报酬1776元,增长12.4%。

社会保险事业稳步推进。2005年,全区参保单位1371户,养老保险缴费人数26983万人,比上年增长25%;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社会保险征缴20266万元,其中养老保险缴费额为12777万元,医疗保险缴费额为5332万元。全年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累计注资1225万元,为2303人次参保职工支付医疗保险435万元;为184人次支付工伤待遇94万元;为325名失业人员支付失业保险金121万元;共向722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