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利用外资

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06年,新批外资企业46家在塘登记注册,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新批外商独资企业20个。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14%。在塘登记注册的103家外资投资企业,分别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赛瑞丹、法国液体空气、韩国LG、台湾见龙等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外向型经济成为对外开放的突出亮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各国投资者纷纷来塘投资。

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发展日趋活跃。随着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服务载体功能的完善,相继建成了创新创业园、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创新创业园已初具规模。注重引进高新技术类项目,推进大型项目落户我区,海洋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1991家,其中海洋类企业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2006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38.57亿元。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海洋高新区的龙头产业。临港工业区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完成造路1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开通了万吨级航道,建成了2个万吨级泊位;招商引资协议额超过300亿元,已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区投资或进行实质性洽谈;LG渤海、天津新龙桥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天津碱厂、大沽化工、新港船厂等搬迁、新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全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积蓄了后劲。

三、城乡建设和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按照建设宜居生态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投资合理增长。抢抓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业、下同)施工项目17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8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4.45%。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5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6亿元。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在区属投资仍然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占到81.75%。

资金保障明显增强。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直接关系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充裕的资金投入是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2006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资金到位61.73亿元,同比增长63.10%,本年拨入建设资金60.67亿元,同比增长66.94%。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仍然是区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区属投资项目资金中,国内贷款为25.80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41.8%;自筹资金32.71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2.99%。全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为167.01%,较高的资金到位率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

城市建设成果突出。以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为目标,努力提升载体服务功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借鉴国家先进城市规划理念,高标准地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重要项目规划设计,制定“十一五”时期城市布局和发展规划,提高了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水平。完成了一大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路桥建设项目。内环线全线贯通,外环线基本形成,加快了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的步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启动建设了滨海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绿化面积达到300多万平方米,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挂绿初见成效,绿化覆盖面积276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2平方米。广泛开展了“生态型家园”创建活动。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成效显著。加强资源管理,我区饮用水源各项监测指标已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全区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40.6万立方米/日,全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为816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60万平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82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9万立方米。全区新增天然气供气管道46.78公里,天然气及液化气用户16.99万户,比上年增长4776户。供热面积达到1517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89%,居于全市领先水平。改建了一批公交场所,完善了公交线网,年内运营线路网长度562公里,客运总量达到6303万人次,运营出租汽车1185辆。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巩固创模成果,积极推进生态城区建设,稳步提高环境质量。全区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广泛开展了“生态型家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污染防治工程和细胞工程,代表天津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检查评估。

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2006年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294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82.1%。

噪音污染得到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处于稳定达标状态,2006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0分贝,比上年降低1.3分贝;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声级为67.3分贝,比上年提高0.3分贝。2006年我区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和80条主要道路的交通噪声平均值均低于国家标准。

环境污染得到治理。以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改善整体环境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塘沽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所有监测指标均未出现超标现象,保障了广大市民的饮水安全。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100%。加强湿地和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北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共40平方公里。确定保护120平方公里为湿地生态功能区。

“数字塘沽”步伐加快

“数字塘沽”战略顺利实施。全力打造“数字塘沽”为目标,力争将政府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实现电子化,继续推广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城市。积极构筑与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相适应的信息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在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政务、商务、交通、城管、社区、教育、医疗、治安、社保和公共服务十项信息化工程。构建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城管、电子社区四个网络平台,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的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党政机关的政务信息上网,初步建成了遍及全区的宽带信息网络和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塘沽在网上的知名度,在方便群众、为民服务、政务公开透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塘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积极发挥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自主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一体的多元化融资机制。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居于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