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29 天津市统计局

全区拥有基层科协37个,其中企事业单位科协18个。实施市级科技成果登记4项,市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个。全年全区技术交易市场合同成交额14545.5万元,比上年增长4.94%。扶持科技型、外向型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8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56亿元。科普宣传力度逐渐加大,科普培训6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300人次,印发科普资料10万份,举办科普展览次数2次,参加人数1200人次。科技队伍逐渐壮大。积极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健全了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引进各类高级人才。

教 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和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两基”工作顺利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区财政性教育经费4.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4.29%。中、高考成绩逐年提高,综合教育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年末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10290人,专任教师408人。普通小学52所,在校学生33814人,毕业生5391人,专任教师2320人。普通初中24所,在校学生15606人,毕业生5798人,专任教师1191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8674人,专任教师740人,毕业生2805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7818人,专任教师391人,毕业生2297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7%。

文化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近年相继建成塘沽大剧院、文化墙等一批文化设施,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承办了“永远的辉煌”第八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区已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数3个,藏书105.25万册,比上年增加28.39万册,总流通人次118.2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9.94万人次,极大地活跃了群众休闲文化生活。文化艺术稳步发展。年内举办各类艺术表演55场次,观众人数达6万人,电影放映8789场,观众人数达8.7万人。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现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广播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9.5小时,区级电视节目2套,全年播出公共节目时间12510小时,比上年增加2783个小时,主要以播出新闻资讯类、影视剧类节目为主,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529小时,比上年增加730个小时,主要以制作新闻资讯类和综艺益智类节目为主。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优秀的文艺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区文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卫 生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起了以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为一体的医疗保健网络。《关于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的贯彻实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区财政性卫生经费0.6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1.47%。卫生资源配置优化。近几年总投资2亿元,对第五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等医疗机构进行了新建、扩建,改造和建设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4个服务站,荣获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0个,其中医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企业保健站及学校卫生所、室47个,个体诊所49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90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726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37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351人,注册护士1228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护人员5.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88人。医疗质量进一步增强。年内诊疗人次数258.48万人次,病人治愈率53.2%,比上年增长10.08个百分点,病人死亡率0.8%,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2.7%,比上年增长0.38个百分点。继续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

体 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改造和新建了体育场、网球馆等体育设施,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健身公园和健身广场,居民区健身路径和设施覆盖面达到100%,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发挥社区活动载体功能,在全区上百个社区内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极大地活跃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活跃。年内举办1000人以上群众健身活动60次,比上年增加了33次,举办体育培训班参加人数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7万人次。塘沽体校注重选材,为市体工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优秀的体育人才。体育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我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区”。

社会福利和救助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善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落实了各项就业政策和促进再就业责任制,设立了区再就业基金,建成了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 12个街道劳动保障中心,组建了131个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工作站,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127个,社区安置下岗人员1200人次。年末全区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6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740个,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总人数723人次。提高了城乡特困救助和“低保”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07人次,启动了农村特困家庭技能扶贫助学工程,为9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修建了住房,为5万多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调整完善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实行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成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了7项服务老年人的优惠措施,5.7万老年人从中受益。民政、社区、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区称号。

五、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与储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38851元,比上年增长17.43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513.26元,比上年增长11.15 %,在全市位居前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728.66元,比上年增长10.04%。居民储蓄有所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2%。

居民消费

城市居民消费平稳增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099.34元,增长6.15%。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不断升级。食品、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增长了15.78%、21.6%和6.94%。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有所改变,用于住房装潢材料、交通通讯工具、数码产品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呈现成倍增长的趋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冰箱96.5台,彩色电视机140台,影碟机66.5台,空调器137.5台,沐浴热水器91.5台,家用汽车5.5辆,移动电话173部,接入互联网计算机36.5台,接入有线电视电视机11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