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29 北京市统计局

旅游业:我区积极培育旅游市场,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举办葡萄文化节、“春华秋实”系列活动、金秋百果节和民俗旅游接待等活动,以文化促旅游,以绿甜特色吸引游客。2002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

三、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区外贸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外贸出口额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由于精品农业发展迅速,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在各类出口商品中,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出口总额的18.9%。

四、开发区建设

工业开发区已成为吸引高科技项目和外资的重点区域,2002年,将大兴工业开发区和埝坛开发区进行了整合,通过资源整合,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加大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工业园区硬件条件。累计批准入区企业达490家,投产企业240家,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5家,三资企业30家,工业企业84家。到2002年底,大兴工业开发区项目总投资累计29.8亿元,其中总投资在亿元的企业有8家。

五、社会各项事业

科技:以创新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3项,其中延续72项,新立61项。2002年全区又有17家企业通过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全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57家。民营科技企业稳步发展,全区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发展到630家,技工贸总收入达42亿元。

教育事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支出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中小学校招生人数2.1万人,毕业生人数2.6万人。成人教育通过实施农村现代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培训、紧缺人才培训和现代企业教育培训等四项工程,培训各类人才23万人次。

文化事业:全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农民艺术节、第三届中华民间绝技大赛等文化活动。启动了大兴区文化中心建设,244个农村文化大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藏书14.8万册,影剧院放映690场次,观众达7.8万人次,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镇农民参加人数达到70.0%。加大投入,改善就医条件,完成了大兴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及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新建等工程。全区共设医疗机构47个,卫生技术人员2883人,其中中医师148人,西医师1250人,床位2655张。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8.0%以上。

体育事业: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地举办了大兴区机关运动会,积极参加市级各种比赛并取得好成绩,在北京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3.5枚,银牌12枚,铜牌13枚。团体总分位居远郊区县第三名,实现了“金牌翻番、保四争三”的既定目标。

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2年,全区积极采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截止到2002年底,下岗职工再就业率100%,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达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7%。

公用事业:全区公用事业较快发展。2002年,全区2个自来水厂年售水量1130万吨;全区用电总量11.7亿千瓦时;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8.6万户。

六、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全区总人口5398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632人。全年出生人口2726人,死亡人口3466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5.1‰,人口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

城乡人民生活:随着工资收入及社会保障的逐年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84.8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864.2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048.4元,比上年增长72.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52.2元,比上年增长7.5%;娱乐文教及服务支出1687.6元,比上年增长59.4%;人均居住支出1102元,增长117.9%。

2002年,全区继续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兴果富民”和“兴牧富民”两项工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8.3元,比上年增长10.6%。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更加注重医疗保健及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8.5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10.4元,比上年增长34.8%;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39.3元,比上年增长5.5%。

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全区社会经济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大都市现代化新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二是工业主导地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为预计数;

2.工业指标为月报数;

3.出生人口由计生委提供;

4.户籍人口及死亡人口由公安局提供;

5.其他指标为实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