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邮政业现有局所33个,职工469人;全年处理函件、包裹、汇票总计1924.17万件,发行报刊杂志2488万份,业务总量达6402.3万元。 电信业现有局所23个,职工235人;市话交换机容量32.9万门,比上年增长17.1%;市话用户达21.6万户,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农村用户15.75万户。 金融业:2003年,全区各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4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1%;各项贷款余额18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 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昌平卫星城实施旧城改造项目53项,拆迁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积极改善城市路网,完成了鼓楼南北大街等40多条道路改、扩工程,区医院门诊大楼、法院办公大楼、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区图书博物馆、广电中心综合楼主体工程完成,昌平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卫星城东区规划方案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准,东区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9.4万亩,达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8%,森林覆盖率达到49.1%。关停了所有砂石厂和16个煤炭市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29.5万亩,大气污染得到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68%。 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组织科技培训20.8万人次,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21家,总数达到1700家;小汤山现代农业园龙头作用突出,带动其它农业示范工程实施。首次编制了有关卫星城建设方面的软科学项目,“昌平文化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卫星城建设的影响”被确立为市科委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全年共编制94项科技计划,其中科技发展计划47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2项,星火计划22项,科技致富计划3项。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对9家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支持资金增加到100万元,取得18项高新技术成果,其中有6项获得了专利或软件著作权证书。昌平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保持远郊区县前列。 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昌平一中、二中示范校和昌平职业学校标志校建设进展顺利,沙河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2003-2004学年度,全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119所,在园幼儿8813人,教职工716人;小学校101所,比上学年减少9所,教学班1140个,在校学生22685人,教职工3673人;普通中学45所,比上学年减少2所,教学班726个,在校学生10391人,教职工364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12812人。 全区共有7327名考生参加中考,总及格率为90.2%,总优秀率为44.4%。高考升学2344人,其中各类高校录取2164人,录取率为75.12%。按学历层次分:本科录取893人,专科录取1271人。按科类分:文史类录取709人,理工类录取1275人。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自考注册新生5126人,报考32682人,报考123234科次。 文化:全区已建村级俱乐部249个,今年新建58个,其中18个市级示范俱乐部,有符合市级标准的区、镇、村文化广场139个。全区共有艺术分团及演出队169个,秧歌花会队312支,民乐、管乐队45支。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坚持开展“夏日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区图书、博物馆新楼主体工程完工,区综合体育馆招标准备工作开始。获得全国文化文物先进区称号。 体育、卫生: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72个,拥有执业医师1510人,注册护士1393人,床位5926个,全年完成门急诊141万人次,床位使用49万床日。新型农民医疗大病统筹人数达到10万余人。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生12种,1341例;丙类传染病发生4种,1474例。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127个社区配置了全民健身器材,承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18项,参加市级以上各项比赛,获得金牌5块,银牌8块,铜牌6块。向市级体校输入运动员13名。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年末我区户籍人口数为456841人,其中非农业户口222435人;合计中男性229468人,女性227373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城乡居民生活:2003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934元,同比增长12.5%。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0372.6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56元,同比增长8.8%。 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8006.1元,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辆,电话96台,移动电话68.2台,空调器64.8台,电视机114.9台。人均住房面积16.9平方米。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5639元,居远郊十区县之首。农民大件商品拥有量继续增长。每百户拥有彩电115台,洗衣机84台,电冰箱97台,空调机42.5台,计算机24台,汽车9台,电话96.5台,移动电话88.5台。人均住房面积42.7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社会发展数据由有关部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