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顺义区统计局 2000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第九个五年计划,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经济实力增强,增长步伐加快。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比1995年增长1.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052元,比上年增长18.5%,比1995年增加10090元。“九五”时期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累计370亿元,比“八五”时期的173.3亿元增加1.1倍,五年年均增速达16.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25.9%、46.4%和27.7%变化为16.7%、52.1%和31.2%,第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比1995年增长2.8倍。“九五”期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46.4亿元,比“八五”时期的13.2亿元增加2.5倍,五年年均递增30.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78.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年均递增16.4%;农民人均纯收入5110元,比上年增长6.1%,年均递增9.2%,比1995年增长55.0%。 一、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初步结束了长期低速徘徊的局面,“九五”时期年均递增6.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比上年减少1.4个百分点,比1995年减少9.2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调整增加经济作物面积14.6万亩,粮经比例由年初的7:3调整到4:6,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占比重达到56.9%。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了以精品农业为主的六种农业,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全年粮食总产量23887.9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3891.8万公斤。因种植结构调整,全年播种面积减少40万亩,造成粮食总产减少。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蔬菜、出栏肉鸭、出栏肉牛、出栏羊、牛奶产量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3.2万千瓦;年末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78台,小型拖拉机2702台,联合收割机1084台;机播面积46.8万亩,机收面积56.3万亩;农用载重汽车1428辆。 农业现代化稳定在较高水平。全年农用化肥83777.7吨,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783千克。有效灌溉面积69万亩,农村用电量34137.6万千瓦小时。 二、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9.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1%,比上年增加2.5百分点,比1995年增加5.7个百分点。 (一)、工业 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九五”期间年平均递增2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比1995年增加9.3个百分点。 区镇企业二次创业成效显著,工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壮大,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五年年均递增31.3%;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五年年均递增29.3%;实现利润总额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6.0%,五年年均递增35.8%。 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业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空港工业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增长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6%,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9.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59.2%,拉动全区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6.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9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53.6%,拉动全区工业利润总额增长70.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强劲。我区被北京市科委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2.1%,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8.4%,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7.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54.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6.0%,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55.9%,占全区销售收入的56.0%,拉动全区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6.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6%,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49.3%,拉动全区工业利润增长61.8个百分点;实现税金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二)、建筑业 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九五”期间年均递增5.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建筑业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2%,五年年均递增17.9%;竣工面积5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0%,五年年均递增23.1%。 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五年年均递增7.5%;实现利税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五年年均递增15.3%。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9.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2%,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比1995年增加3.5个百分点。 (一)、商业、餐饮业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0.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区完成社会商品销售额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五年年均递增7.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5.0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五年年均递增9.0%;完成集市贸易成交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五年年均递增20.1%。 大中型企业充分发挥了商业中心的作用。全区42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的48.3%,拉动全区销售额增长5.2个百分点。完成各类消费品零售额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7%,拉动全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1%。 新型商业快速发展。全区累计发展超市、连锁店、专卖店280家,石门、李桥、后沙峪、北务等一批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五年间,全区商业设施不断加强,购物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有效地满足了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