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28 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

文     化

牢牢把握正确宣传舆论导向,播发区“两会”新闻100多篇,推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访谈,播发新闻200多条。被市有关部门授予“迎世博”宣传贡献奖。电视新闻推出了一档集国际新闻、国内要闻于一体的《青视广角》节目,全年在上视《新闻坊》播出新闻187篇,上广《990早新闻》播出新闻48篇,美国斯柯栏电视网播出纪录片15部,并有16部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全年播出总时间为13201小时,其中调频广播6514小时,青视一套播出6687小时。

成功举办第六届淀山湖文化艺术节、第三届青浦市民读书节,公益性讲座“青溪讲坛”举办70余场,听众7000余人次,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优秀活动奖”。全年群众文艺新品创作448个,演出新作品99个,全区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万余场次,参与市民达150余万人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面完成历时三年的区政府实事工程“青浦城区有线电视老网改造”,区博物馆全年免费接待观众20万余人次,达到“免费不免质”的服务效果。区图书馆新增“方正电子图书平台”等7个数据库,开通了“我的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书刊借阅达84万余册次 、200万余人次。全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17场次,观众52万余人次。评弹演出700余场,观众8万余人次。

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福泉山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全区共调查各类文物点1200余处,登录文物点20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3处,复查文物点111处,完成了万寿塔、麟趾桥等修复。江南丝竹、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练塘匍经、斩蛇疳、重固中医骨伤疗法等5个项目被列为第二批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江南丝竹被列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卫     生

围绕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奋斗目标,认真落实新医改方案,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农村合作医疗为核心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

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15.08/10万,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23.79/10万(以上年人口数计算),继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免疫接种449370人次,其中接种甲流疫苗50135人次。全年卫生部门门急诊诊疗总次数326.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9.4%;全年出院病人数37149人,增长4.8%;病床使用率75.9%;手术11384人次;完成了两岸乡村座谈会、第六届淀山湖艺术节暨第十二届朱家角古镇旅游节等10多项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至2009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9所,其中区政府直属医疗机构1所,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5所(包括二级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1所,专科医院2所,区医疗急救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其他卫生机构10所),民办医疗机构22所,私立诊所23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9所,村卫生室228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青东农场医院)。至2009年底,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在编人员314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79名,其他技术人员180名。

体     育

体育工作围绕“全民健身与世博同行”主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建设等取得新成绩。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为上海世博加油,2009年青浦区全民健身跑”等30多项全区性群众体育比赛。积极开展首个全国“全民健身日”青浦区活动和上海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节系列活动等重大节日体育活动。全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85名。新成立单项体育协会2个,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2个,体育健身团队449个。

加强业余训练。成立4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年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9名。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夺得17枚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巴西举行的世界OP帆船锦标赛上夺得第一名。18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夺得2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

“一区一品”特色群众体育活动继续推动。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抓好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服务。新建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40个健身苑点。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16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6个,健身苑(点)425个,健身器材达到5766件,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制订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目标。区体育中心全年累计接待健身群众近100万人次。全区47所中小学校全部向社区开放,全年接待社区群众约150万人次。

五、人民生活

人     口

到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94.5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8.6万人,占总人口51.4%。常住人口84.8万人,其中来沪人员(居住半年以上)38.9万人。到2009年末户籍人口45.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9.4万人。2009年户籍人口出生2680人,死亡3254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5.8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来沪人员出生4006人。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105,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101,来沪人员出生性别比108。

就     业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719个,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26600个的111.7%,连续7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新增就业岗位指标。其中,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8643个,占总数的29.1%。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241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6500人之内。认定就业困难人员477人,撤消37人,已安置433人,安置率达到98.4%(其余人员也将在三个月内安置)。认定零就业家庭16户,安置率100%。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年内全区职业技能培训11055人,完成年度指标8000人的138%,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帮助成功创业698人,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500人的139.6%;青年职业见习998人,完成年度指标600人的166.3%。

居民收入和储蓄

政府加大对民生关注力度,农村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9年我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4元,比上年增长8.6%,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工资性收入7989元,增长5.1%,占68.9%,家庭经营净收入975元,下降6.1%,占8.4%,财产性收入1211元,增长22.7%,占10.5%,转移性收入(主要农保镇保收入和政府补贴)1419元,增长35.4%,占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