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20 苏州市统计局

房地产业

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导,积极提振市场信心。2009年以来,市场刚性需求得到释放,全市商品房销售走出低谷,房产交易比较活跃。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4.4%。商品房施工面积704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1%;竣工面积1878.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面积2346.12万平方米,增长13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11.88万平方米,增长142.3%。全年市区二手房交易成交面积467.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7%,其中住宅412.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1.9%。

旅游业

旅游业围绕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品牌,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接待境外游客219.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旅游外汇收入9.97亿美元,增长0.2%;接待国内游客5870万人次,增长11%。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58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70家。全市4A级景区点23家,5A级景区点2家。全市景区接待游客7273.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苏州成为长三角城市中拥有最多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线路的城市。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接轨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金融创新力度加大。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市新增15家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18家,累计发放贷款额76.2亿元。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7家,共募集资金227亿元。稳步推进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市容市政管理体制和公交运行机制改革。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2.65万家,年末累计达15.73万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29.97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4205.53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1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32.5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38.25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53.81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92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7.7%,实现工业总产值64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0%。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916.6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定发展。全市新引进内资项目6220个,比上年增长26.6%,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742个,比上年增长28%。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40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38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对外贸易

面对外需萎缩的不利局面,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苏州市外贸出口保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其中出口1140.9亿美元,分别下降11.8%和13.4%。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呈现“低开平走逐步回升”态势,由一季度的下降25.9%、上半年的下降24.7%、前三季度的下降21.3%,收窄至全年下降13.4%。全市出口总额占全省、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7.3%,9.5%。

传统出口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出口跌幅逐步收窄。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达707.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2.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出口额290.44亿美元,下降17.1%;对美国出口额314.88亿美元,下降2.9%;对日本出口额101.99亿美元,下降5.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跌幅收窄,出口额达133.93亿美元。

利用外资

全市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2.27亿美元,增长1.2 %。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16.81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0.4%。全年新增5家投资性公司、11家独立研发中心、8家创投企业等具有总部经济业态的外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4家落户苏州。服务外包业务稳步发展,苏州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98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8.71亿美元,分别增长121.3%和94.0%。

外经合作

“走出去”形式日趋多样,形成了境外资源开发、境外高科技风险投资、境外传统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格局。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11个,中方境外投资额3.2亿美元,分别增长76.2%和57.0%;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资源类项目占五成,民营企业占九成以上。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5.5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8%和27.4%。

开发区建设

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全新的功能载体。积极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08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0.57亿元,出口总额994.08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3.1%、86.4%、55.1%和87.1%。苏州工业园区加快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苏州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首批3家试点单位之一,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建设正式启动,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中国十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之一,张家港省级出口毛纺产品产业集聚监管区正式获批。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8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1%;私营个体投资916.67亿元,增长16.1%。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46亿元,增长34.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05.03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55.86亿元,增长2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5.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环保、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保福利等有关民生投资比上年增长68.0%,科技、电信、金融等先进服务业投资增长73.2%。

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12919.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5%;竣工房屋面积5112.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7%,房屋竣工率为39.6%。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506.9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4.5%。

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6.99亿元,比上年增长50.5%。完成火车站北站房主体工程和相配套的道路河道、绿化景观等工程,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进入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高峰阶段,2号线已开工建设。常昆高速公路、苏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加快施工。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52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总里程5422公里。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建成8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