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全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 全面均衡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推进各类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的编制。完成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色彩、高度形态、雕塑规划、城中村和无地队改造等规划研究。城市化率达到66.2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8140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 公用事业 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努力优化公交服务,精心落实“公交优先工程”。切实加大公交车辆更新改造力度,全年新增、更新国III排放标准空调车401辆。深化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以实现公交营运、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及公交出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0条,年末营运车辆达到2957辆,营运线路236条,线路总长达到1970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1%。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5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0%。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市区新建、改建公共卫生间37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座,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敷设污水管网1209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51.25万吨。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29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2.61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346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100%。全社会用电量879.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0.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环保投入达到270亿元,增长13.4%。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3,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9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20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约3.0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5.03万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1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00家,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常熟、昆山、太仓被确定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常熟、昆山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全市共建成44个环境优美镇,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省级生态村总数达到43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8.3%。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全年实现节能152万吨标准煤。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市以落实科技扶持政策,营造科技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8.8亿元。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4家,累计达到695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903个,累计达4424个。企业创新力度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2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1.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创新载体建设水平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成立、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动工建设,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年专利申请量61336件、授权量39288件,分别增长26.3%和115.0%,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 围绕转型升级推进创新人才引智工程。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0.4万人。实施海外引智项目30个,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411人。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事业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68所,在校学生96.08万人,毕业生23.47万人,教职工总数7.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29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19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8万人,毕业生1.38万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3%,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27个,公共图书馆11个。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镇(街道)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85%以上。 文艺精品新作连创佳绩。滑稽戏《青春跑道》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滑稽戏《顾家姆妈》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被文化部评为建国六十周年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末数字电视用户215万户,总数居全省各市之首。在2008年度全国少儿广电节目精品评比中,我市获奖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 卫生事业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72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2万人,其中医生1.6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7%、7.2%和4.8%。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3%。全面实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继续做好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顺利完成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母婴阳光工程全面推行。 体育事业 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迈向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苏州健儿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18金16银5铜,获得现代五项世锦赛和蹦床世锦赛冠军,苏州世界冠军增至16人。成功承办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东亚俱乐部男子手球锦标赛和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51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162个,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初步建成。体育彩票销售创新高,实现总销量14.23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全国首个销量超10亿元的地级市。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出生49663人,出生率为7.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3.29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0.21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 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市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新增就业13万人,8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9%。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37万人,再就业培训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9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25.9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28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73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85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