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固原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回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两次固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全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我市经济在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下,克服了农业遭受旱灾粮食减产、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生产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全年实现11.8%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有了明显的调整。2006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1.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02亿元、10.73亿元、27.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19.4%、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6:19.2:52.2调整为今年的27.0:20.7:52.3,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明显上升。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3.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3.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7.3%。 就业不断扩大,失业率控制在既定目标内。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9292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55462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855人,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975人,新增城镇就业8909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目标任务4.8%的0.8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1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8.48亿元,增长0.8%;林业产值1.87亿元,下降11.1%;牧业产值8.48亿元,增长25.9%;渔业产值0.03亿元,增长1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5亿元,增长15.2%。实现农业增加值14.02亿元,同比增长5.7%。 今年我市农业生产受持续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大,但粮食总产量减少,夏粮因播种面积下降减产,秋粮因灾减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40.37万亩,比上年增长8.6%,总产量56.38万吨,比上年减少6.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87.03万亩,总产量20.23万吨,分别下降13.7%和13.3%;秋粮播种面积253.34万亩,增长34.2%,总产量36.15万吨,减产2.6%;玉米播种面积26.43万亩,总产量8.90万吨,分别下降20.1%和25.3%;马铃薯播种面积196.39万亩,总产量25.71万吨,分别增长59.5%和12.5%。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启动实施了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全年完成退耕造林10.1万亩、荒山造林27.7万亩、退耕还林抚育124.6万亩、县乡道路绿化580公里。林业用地面积达到6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6%。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发展养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养殖扶贫、加大养殖项目投资、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等多种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草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双提高。全市牛、羊、猪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6.83万头、122.28万只、43.9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5%、5.2%、6.5%,出栏牛、羊、猪分别为15.10万头、55.11万只、21.3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6.5%、8.8%、6.1%,肉类总产量达到4.79万吨,同比增长14.9%,全市农民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230元,同比增长19.2%。 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年共完成劳务输出26.39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1.5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9.7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68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同比增长21.1%。劳务产业已真正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97万千瓦,同比增长8%,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7.48万千瓦,同比增长6.6%,电动机动力15.39万千瓦,同比增长16.6%。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224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30985部,排灌动力机械11938台,农用运输车53226辆。农业机械耕作面积13.76万公顷,机播面积12.14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7169公顷。实施农村危房危窑改造6200户,累计达到1.21万户,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同比增长8.9%;新建沼气池6727座,安装太阳灶6080个;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卫生室968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所,在原州、隆德、彭阳三县(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三县(区)农民平均参合率达84.5%,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734.04万元,为18.19万农民支付医疗费用883.37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全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今年我市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大工业投资,增强工业增长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有效地克服了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不利因素,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投资达到3.42亿元,同比增长36.0%,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17.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逐步释放,使全市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 5.96亿元,同比增长16.8%,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达17.2%,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完成产值5.44亿元,同比增长48.4%,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45.2%;规模以下工业也实现了平稳增长,完成总产值12.71亿元,同比增长7.9%,完成增加值3.99亿元,同比增长3.6%;园区工业逐步增强,园区企业达到383家,完成工业产值4.90亿元,实现增加值1.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6.7%和24.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两增一减,原煤产量达60.35万吨,同比增长6.1%,白酒产量达225.23万升,同比减少31.2%,水泥产量23.92万吨,同比增长79.5%。 全市32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5%,比去年提高8.0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4.5%,与去年同期持平;资本保值增值率145.5%,同比提高44.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4.6%,同比下降12.3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2次,同比减缓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4%,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8万元/人,人均增加3.5万元,增长42.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利润总额913.5万元,同比下降15.8%,实现利税3537.4万元,同比增长3.5%,其中税金总额2623.9万元,同比增长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