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9 海南州统计局

旅游业发展强劲。2006年实现总收入96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3.84%。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75.15万人次,增长18.2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1617万元,与上年同口径对比(下同)增长22.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36万元,增长17.0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4350万元,增长32.41%。

金融存款快速增长, 贷款下降。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44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8395万元,增长16.3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4369万元,下降1.26%。存贷差高达154077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41.65万元,比上年下降7.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28.10万元,增长13.14%;人身险保费收入513.55万元,下降47 %。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金额1710.82万元,  增长33.79%。其中:财险赔付1008.91万元,增长20.10%;寿险赔付701.91万元,增长6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6所,在校学生81052人。其中普通中学42所,在校生23872人;小学338所(教学点28个),在校生53137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3358人;特殊教育班6个,在校生54人;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685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88%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98.9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9.2%。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74%。

科技推广成效显著。争取和实施科技富民计划项目12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星火科技培训项目5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项,引导资金共投入1964.8万元,首次组织实施州级科技项目10项,引导资金投入60.5万元。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75人,落实专项经费12万元,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新品种50余个。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班78期,培训人数8500人(次);举办科普宣传50次,展出科技展板8470块(次),发放科普资料10.8万多份,放映科普电影(录像)24场(次),受教育群众达8600多人(次);全州实施“553”科技示范工程,目前建立5个科技示范乡,50个科技示范村,300户科技示范户。

九、文化、卫生、体育及广播电视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州共有艺术事业机构 1个,图书馆事业机构6个,文物事业机构6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6个。全州广播电视台(站)6座,无线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站260座。开展各类文艺演出527场(次),观众达12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省藏族情歌演唱大赛和首届“青海湖杯”扎念弹唱大赛。全州共培训文化务工人员1786人次,输送952人,创收458万余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65个,其中综合医院7所,中藏医院4所,乡镇卫生院40所,中心血站1所,牧场医院2所,村卫生室4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所6个。拥有病床109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09人。

体育工作蓬勃发展。全州各县举办农牧民运动会25次,有3600余名运动员参赛。成功举办了“青海湖杯”全省民间射箭邀请赛,组队参加了青海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得了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4枚的好成绩。

广播电视工作稳步推进。全力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争取到37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完成了15个已通电自然村的安装调试工作,广播、电视覆盖率由上年底的88.1%、87.22%提高到88.46%、88.18%。

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成效。全州已发现的矿种28种;矿产、矿点及矿化点160余处。铜储量120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62%;汞储量4000吨,钨储量906吨,大理石储量1779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总储量的95%、35%、62%。

环境和生态保护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州环保系统从业人员为31人,增长24%;拥有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员6人;自然保护区 2个,即同德江群林区和兴海中铁林区(归三江源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根据测算,年末全州人口达42.1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932人,出生率为14.75‰;死亡人口2017人,死亡率为4.81‰;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4‰。城镇人口11.1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26.36%,乡村人口31.06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73.6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7.00元,比上年增长13.83%,人均消费性支出5725.87元,增长3.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40.05元,增长8.11 %。

劳动就业规模扩大,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农牧区劳动力共转移输出82740人次,比上年增长16%。其中跨省输出7590人次,增长41%。全州实现劳务总收入1.49亿元,增长25%,劳均收入1800元。安置各类下岗失业人员298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州抚恤、优抚对象614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中心7个。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970人; 2195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有9009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20669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10819户28425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最终核算以《海南统计年鉴—2006》刊发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