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9 海南州统计局

2006年是 “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线两区一中心”和建设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州的战略构想,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39亿元,增长5.0%,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1.11%,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23.8%,贡献率为64.79%,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9亿元,增长11%,贡献率为24.1%,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40:30调整到2006年的28:42: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12万亩,比上年减少0.35万亩,下降0.4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63万亩,增加4.88万亩,增长16.98%;粮食产量75776吨,增长3.9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8.59万亩,减少4.76万亩,下降10.99%;油料产量35439吨,下降 19.82%;中藏药材种植面积0.47万亩,下降25.96%;蔬菜播种面积2.06万亩,增长11.39%;其它播种面积13.37万亩,下降4.45%。粮、油、药、菜、其它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32:49:1:2:16调整为38:44:1:2:15。

畜牧业形势良好。全州共繁殖各类仔畜213.1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53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97.68万头(只),增加0.86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2.76%;成幼畜死亡7.96万头(只),死亡率1.7%;牲畜总增189.72万头(只),增加0.32万头(只),总增率40.61%;出栏牲畜201.34万头(只),出栏率43.1 %,提高2.57个百分点;出售牲畜174.01万头(只),商品率37.25%,提高1.43个百分点;能繁殖母畜240.78万头(只),母畜比例为52.47%,下降0.44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州有效灌溉面积40.65万亩,比上年增长0.59%;机械化总动力286380千瓦,增长9.76%。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229513千瓦,增长11.52%;汽油发动机动力29382千瓦,增长2.47%;电动动力26818千瓦,增长4.5%;其它动力667千瓦,下降14.38%。耕作机械方面,其中:大型机械813台36438千瓦,分别增长9.42%、7.42%;小型机械16259台150092千瓦,分别增长6.71%、7.10%。化肥施用量14023.62吨,增长7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151.46吨,增长18.2%,其中:地膜使用量达到9703公斤,增长54.9%;地膜覆盖面积2075亩,增长57.55%。。

林业生产下降。因退耕还林(草)项目任务的逐步完结,林业生产呈下降趋势。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322公顷, 比上年下降15.27%;当年育苗面积88公顷,下降31.25%; 封山育林面积82359公顷,增长26.27%,其中当年新封17134公顷,增长271.27 %; 四旁零星植树13798百株,下降2.07 %;幼林抚育面积7200公顷,下降9.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州各级政府通过采取搭建融资平台,建立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落实优惠政策,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生产组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技术改造,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99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919.1万元,增长30.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77.4万元,增长18.96%。

工业销售产值快速增长。2006年全州工业销售产值达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3.65亿元,增长35.97%。工业产销率为96.11%。

主要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发电量671353.88万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34.55%;供电量55420万千瓦时,增长66.04%;铜精矿含铜量4330.09吨,增长8.70%;碳化硅15940吨,增长79.50%;铁合金9325.64吨,增长77.11%;食用植物油4224吨,增长9.00%;自来水638.8万吨,增长20.00%;水泥64380吨,增长52.00%;红砖9194万块,增长70.13%。

建筑企业生产平稳。2006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创造产值7122万元,比上年增长0.69%;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269平方米,下降13.80%;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0923平方米,增长18.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增长。全州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7%。完成州属固定资产投资14.96亿元,增长18.22%。在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资产完成31.73亿元,增长50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亿元,下降37.21%。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9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9%。分销售地区看,县的零售额46892万元,增长15.91%;县以下零售额23058万元,增长9.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53419万元,增长14.99%;住宿和餐饮业12957万元,增长14.05%;其他行业3574万元,下降3.69%。

市场物价运行基本平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4%,上涨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6.6%,上涨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在居民消费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中,呈“四升四降”态势,即食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4.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5%,衣着类下降11.6%。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06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94.29万吨,比上年增长3.00%,货物运输周转量44545.52万吨/公里,增长1.50%;完成旅客运输量295.34万人,增长2%,旅客周转量36188.6万人/公里,增长2%。公路通车里程6015公里,与上年持平。

邮电业务总量快速增长。邮政营业收入836.62万元,增长17.83%;通讯营业收入5604.13万元,比上年增长41.04%。全州固定电话用户5.7万户,增长40.40%,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23万户,增长11.82%。全州电话普及率13.51部/百人。